中新網太原4月18日電 題:商超進化史:從逛超市像“趕時髦”到生活“第三空間”
作者 高瑞峰
在很多“80后”的童年記憶中,對超市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愫。
“周末跟隨大人們逛超市,如同過節一般,逛一次超市,買了哪些好吃的好玩的,能跟同學炫耀好幾天。”35歲的李子墨說。
“第一次逛超市是在1998年的冬天,進入賣場,看什么都是新鮮的,很多東西都沒見過。人特別多,緊緊拽著爸爸的衣角,結賬時收銀臺排起長隊。”李子墨回憶20多年前第一次逛超市的情景。
1998年,山西省第一家大型倉儲式會員超市美特好迎賓店開業,當天,人潮涌動。60歲的程有林對彼時的開業場景記憶猶新,“從北城騎車半個小時趕過去,不少新鮮玩意過去都沒聽說過。”
自此,騎車去逛超市,成為程有林一家的共同記憶。“2000年前后,外地的親戚、朋友,特別是各個地市的親戚、朋友,來太原時,基本都會帶他們逛超市,就像逛旅游景點一樣,那時候逛超市很時髦。”
其時,大型商超引領購物潮流,現代零售業迅猛發展,“超市”這種在當時很時髦的業態,在太原遍地開花。美特好、山姆士兩個本土大腕全城對壘,沃爾瑪、家樂福等全球巨頭攻城拔寨。“超市”從民眾眼中的“稀罕物”,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互聯網和電商持續滲透,商超迎來變革,即時零售、體驗式零售登上舞臺。從超市成為時髦購物目的地,到在線下單、附近門店即時配送,及逛超市成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時代變遷、消費迭代,商超亦在升級。
“現在人們逛超市,不僅是滿足購物需求,更是一種放松休閑、溝通交流的方式。”山西美特好超市公司董事長張莉娟介紹,“超市”成為集消費、娛樂和社交等為一體的公共場合。
互聯網和電商持續滲透,商超迎來變革。超市不僅是購物場所,更是休閑放松的場所。圖為山西太原某超市一角。 許佳杰 攝“我經常下班后到超市逛,沒有什么特別的目的,就是覺得在超市里逛逛,心情就很放松。看到那些色彩鮮艷的商品被碼放得整整齊齊,這是一種不一樣的體驗。”李子墨說。
當下,不同區域之中人群年齡分布、人口結構、出行消費等的變化,帶動著商超從業態、場景、空間向更加創新的方向發展,商超成為構建人與人、人與空間、空間與區域、區域與城市的重要鏈接點。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將起居空間稱為“第一空間”,工作空間稱為“第二空間”,居住和工作地之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稱為“第三空間”,傳統商超正在打造形態多樣的“第三空間”,探索提供體驗全然不同的線下商業空間,借此增加消費者流量、黏性。
“傳統商超主動轉型,包括全渠道轉型、新零售轉型和生鮮轉型,不斷探索、改變和創新,滿足消費需求。”山西美特好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儲德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