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精品一区-日韩专区一区-亚洲小说欧美激情另类,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不卡

“中特估”紅利,是短暫狂歡嗎?

產經
TIME
2023-05-20 15:40
中國新聞周刊
分享

  “中特估”紅利來了?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哈力克

  發于2023.5.22總第1092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在中國移動與貴州茅臺幾番爭奪“A股一哥”稱號之際,不少投資者恍然發現,“中字頭”股票已經上漲這么多了!

  從去年底提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以來,相關概念指數不斷演繹,火爆行情讓不少國央企個股刷新股價,“漲停”字樣也出現在久違的屏幕前。這讓上海敦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基金經理李剛察覺到了一絲異樣。他擔心,躁動的A股市場會刮起一陣過度炒作之風,“這不利于‘中特估’所希望的估值修復。”

  隨著近日“中特估”概念指數回調,部分個股下跌明顯。市場上也有聲音開始質疑,這是一次短暫的狂歡,還是醞釀變革前的“中場休息”?多位受訪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特估”從提出到被市場全面接受是一個漫長的持續性過程,現在只是開始。

  “中特估”行情火爆

  5月8日,銀行股集體“走紅”,中國銀行近8年來首次強勢漲停,農業銀行漲超7%,股價創歷史新高。在以金融板塊為首的“中字頭”股票強勢帶動下,上證指數盤中一度站上3400點,創年內新高。

  4月底以來,以銀行股為代表的大金融板塊表現強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今年以來,TMT、新能源、人工智能、“中特估”等板塊輪番登場,呈現出明顯板塊輪動效應,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特征凸顯出市場各路資金的糾結與焦慮,始終在炒情緒。

  不過,任濤也強調,“中特估”是銀行股漲幅亮眼不容忽視的政策催化劑。多位受訪者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特估”概念加持下,“中字頭”個股成為當下備受追捧的投資方向。

  “中特估”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這一概念被資本市場關注是在2022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提出,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

  此后,國央企估值話題被證監會、上交所幾番提及。國資委也在2月底召開中央企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專題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

  “‘中特估’本質上,是要對能夠兼顧發展與安全、成長與穩定、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市場主體進行估值理念上的重構,并賦予安全、穩定、社會責任等要素,產生更高的估值溢價。可以視為對成熟市場估值理念的一次系統性升級和重構。”任濤說。

  “我國擁有獨特的經濟體制,如果估值不反映這些事實,等同于是掩耳盜鈴,‘中特估’要求對國央企的投資價值給予合理評價。”曾管理過韓國國家投資基金等賬戶的投資人、《買入銀行股》作者丁昶說。

  資本市場對政策信號給予了積極反饋。今年以來,以“中特估”為代表的主題行情持續升溫。根據Wind數據,2月起,“中證國企”“中證央企”等各類“中特估”概念指數同比漲幅逐漸甩開“滬深300”。5月5日,同花順軟件開設了“中特估100指數”,第三天,18只“中字頭”個股漲停。截至5月10日,“Wind中特估指數”累計漲幅高達31.73%。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今年至今,中國移動A股股價已經上漲超43%,市值幾番超過貴州茅臺,拿下“A股一哥”頭銜。其市盈率也從11倍左右快速攀升至17倍左右,創出中國移動A股上市以來的最高估值水平。

  “中特估”火爆行情持續演繹,除了政策引導外,基金經理李剛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在國際摩擦、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國央企重要性有所提升。加上國資委啟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的價值創造行動,國央企的經營確定性上升,大資金接受度提高。

  “國有上市公司正加大股權激勵,注入優質資產,對于其業績有潛在推動作用,也會獲得部分較高風險偏好資金支持。此外,在目前經濟環境下,投資者更加青睞高股息率上市公司,而國央企原本就有高分紅意愿。”李剛進一步表示。

  此外,也有研究人士認為,全面注冊制的全面啟動和落地,會驅使資金流向行業龍頭企業,抬升其股價。在A股市場上,不少領域的龍頭企業就是“中字頭”。

  估值偏低背后

  無論是同花順“中特估100指數”還是“Wind中特估指數”,成分股均是國央企上市公司,這也說明,國央企是“中特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

  “國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A股市場的壓艙石。”資深業內人士張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數量占比不到30%的A股上市國央企,貢獻了A股70%,近4萬億的累計歸母凈利潤。

  然而,天秤兩端并不平衡。除了上市國央企市值僅占A股總市值48%外,國新投資黨委委員陳嬌表示,2016年到2022年這6年間,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了115%,市值增長了12.7%。而同期全部A股的凈利潤增長率為51.5%,市值卻增長了15.9%。央企業績向市值的轉化效率不及市場平均水平的一半。

  這也印證了張文的判斷。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特估”提出的背景是,上市國企央企估值長期偏低,損害了國家利益。

  資本市場主流的經典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PE)、市凈率(PB)、現金流折現法(DCF)等,主要聚焦利潤、業績增速、現金流等財務指標,更看重企業在當前所體現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

  而目前,據Wind數據顯示,國央企估值折價更多集中在煤炭、建材、非銀、傳媒、交運、建筑等行業,數量均在10家以上,相對低估比例均超過60%,煤炭、非銀更是接近95%。

  “這些行業已經不再高增長,變成了價值型行業。雖然企業會有分紅,但業績低增長,成長缺乏想象空間,相應地,按照傳統估值體系,企業估值就會降下來。”李剛解釋道。

  有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國央企估值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傳統估值方法不能充分體現這類性質企業的價值。“上市國央企具有高分紅、盈利穩定、持續經營的典型特征,有更強的風險抵御能力,承擔著支撐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職責,理應獲得更高估值,但這些能力并未被市場充分認知。”

  任濤也認為,經典估值體系過于注重成長性與短期效益,存在忽視確定性、安全性與社會效益的先天弊端。“在傳統經濟效益外,國央企承擔更多的國家安全、發展自主、公共利益等社會責任,其所具有的確定性與安全性無法被市場有效定價。”

  尤其在戰略領域。李剛認為,相比于一般國央企,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央企更需要重新估值。“例如,目前國際摩擦不斷,電信行業已經成為戰略性行業。這時就不能按照經營性資產給估值,而是要以戰略性資產角色,給予更高估值,這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已經是共識。”

  “像沙特阿美、NTT、雷諾這樣的公司,跟民營的同行公司估值相比,沒有明顯的折價,反而有略微的溢價。這說明,國際市場對于戰略性行業公司由國家控股是不排斥的。人家覺得很正常,用不著給低估值。”丁昶說。

  而在國內,8年以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A股估值長期破凈,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化工上市央企整體PB估值均處于近十年歷史估值相對低位。

  “當一個企業有很強的系統重要性,可以不成比例地影響其他利益相關方時,那么這種公司就不能適用經典估值方法。但在A股市場,人們習慣只看國企、民企一個維度,忽略了戰略性行業和重要企業,導致給予過低估值。”丁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企業估值,不僅反映了企業內在價值,同時還會夾雜投資者的偏好和主觀看法。現階段,我國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2億,交易占比60%左右,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市情,也塑造了A股市場估值分化較大的局面。

  張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A股對電子、新能源、半導體等成長性賽道的長期估值可以到50~60倍,而周期、地產、銀行等傳統產業估值中樞長期處于十幾倍、甚至幾倍左右。

  “A股個人投資者大多追求短期高回報,但國央企業績十分穩定,并不能在短期內提供出色財務報表,難以獲得投資者青睞,大量短線資金涌向成長型股票。此外,一些機構投資者思想也比較固化,因為他們的考核期限比較短,不會去爭取估值的定價權,更多是接受市場價格。”李剛說。

  財信證券分析師黃紅衛也表示,總體來看,公募基金和外資機構更傾向于增配民營企業、減配地方國企和中央國企。

  此外,國央企經營效率不及民企、對外溝通意愿不高等因素也影響其估值上升。“國央企長期以來公眾公司意識不足,投資者關系、經營信息溝通、市值管理等方面工作仍有待提升,也對估值形成進一步壓制。”張文說。

  Wind數據顯示,2022年76%的民營企業獲機構調研,國有企業僅59%;2022年上市國企平均獲55.5家機構調研,僅為民營企業的一半左右。

  “民營企業相對而言,比較擅長溝通。但國企領導有行政級別,所以有時候會盡量避免跟資本市場溝通。資本市場就是這樣,如果你跟我溝通多了,可能估值就會高一些。但你不溝通的話,估值可能就會低。”李剛說。

  張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有關部門規定,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價格不得低于每股凈資產值的原則。當前,由于國央企上市公司破凈現象非常普遍,導致其失去再融資功能,不利于盤活國有資產。

  “以國有大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非常重視再融資渠道。銀行有資本充足率要求,若想吸納更多存款,就需要補充資本金。但是以銀行體量而言,規模基本上都在上百億甚至上千億,如果不在資本市場上融資,很難募集這么多資金。即便是國央企,也會考核負債率。而從股市上融資,實際上是在壯大企業的資本金,是非常安全的錢。”李剛說。

  張文表示,提升國央企估值,對國企改革、補充社保基金,也具有重要意義。“有時,國有股權要按照一定比例劃轉到社保基金。而股權收益跟企業估值、股價漲跌有緊密關系。”

  李剛強調,如果資本市場不給予國央企正常估值,會導致這些企業跟資本市場溝通更少,估值更低,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說,‘中特估’也是為了打破這種僵局,讓國央企修復估值的同時,加強對資本市場的重視。”

  資金渴求國央企

  既然國央企估值長期被低估,為什么資本市場之前沒意識到這一點?

  “之前有很多高收益機會,資金看不上國央企分紅帶來的這點收益。但這幾年,無風險利率下降很快,資金對中風險回報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國有巨額資金,都是經過銀行間接融資去配置,但現在銀行沒法提供那么高的收益,背后有宏觀經濟下行的因素,也有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原因。”丁昶說。

  “中特估”概念日趨火爆,也讓一些研究者看到了擺脫土地財政依賴的出路。

  中泰證券一篇研報指出,通過提高優質國有資產的投資回報率,實現股權財政彌補財政缺口。其寫道,2021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經達到了308.3萬億元,如果通過提質增效,讓這些資產的回報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則就有3萬多億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彌補土地財政消減帶來的收入缺口。

  抬升股價,關鍵在于估值和每股收益(EPS)。丁昶認為,提高國央企股價,更多應該從估值入手。“方向在資金端,國央企估值修復最可能由資金偏好推動。EPS追求企業盈利成長,現階段,國央企利潤沒法大幅度提高,宏觀環境也不允許。”

  不過,對于提高國央企EPS,國資委也有了一系列部署。從今年起,國資委對國央企的考核從“二利四率”變成“一利五率”,減少凈利潤指標,增加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業內人士認為,此番舉措會讓國企越來越關注對股東的回報,在資本市場保持競爭力。同時,通過加強現金流管理,促進盈利質量提升。

  “相比較其他市場主體而言,國央企估值重塑的邏輯在于,能夠基于中長期維度提供確定性的超額收益,為此國央企估值體系重塑需要從投資端持續發力,加大對保險、養老、社保、年金等中長線資金的引導,使其與估值低、分紅高、經營穩健的國央企更好匹配,使國央企上市主體與中長線資金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提升中長線資金對‘中特估’的支撐力度。”任濤說。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注冊制下,需加快推進A股市場常態化退市機制,凸顯國央企持續經營的價值。此外,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推動國央企專業化整合,提高經營效率 也是抬升其估值的路徑。

  任濤強調,“中特估”從提出到被市場全面接受是一個漫長的持續性過程,其關鍵仍在于國央企自身要練好內功,即國央企自身也要通過專業化戰略性整合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向市場持續輸出具有確定性、安全性的投資標的。

  此外,當前國央企大部分已經發展為具有多種業務類型、橫跨不同行業的企業集團,為此在構建國央企中特估體系過程中需避免一刀切,應結合不同行業、不同業務的自身特點,構建差異化的中特估體系。

  李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A股題材炒作的風氣很濃,存在把“中特估”當成題材去過度炒作的可能性。“炒作會造成股價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估值修復。如何讓投資者接受新的估值體系,又不過度炒作,這很考驗管理層智慧。”

  “‘中特估’行情還會持續好幾年,市面上還有數十萬億資金很青睞國央企資產,只不過現在缺少機制來打通。而‘中特估’則是一個體系,很可能會孕育出很多通道。這個事情是資產管理行業的二次創業。”丁昶說。

  (文中張文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18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刊載之目的為傳播更多信息,如內容不適請及時通知我們。

相關熱點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宋晨)2022年北斗系統進一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更多應用場景,有力拓展了北斗大眾市場的應用規模。2022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64億部...
手機
  在宣布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組織改革后,阿里巴巴發布2023財年第四季度(即今年第一季度)及全年業績。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阿里巴巴實現營收2082億元,同比增長2%。該期凈...
證券

相關推薦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