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李宓 喻菲)內地與澳門首次合作研制的衛星“澳門科學一號”21日成功發射,為內地同澳門及國際航天領域合作開辟新路徑。
21日16時,搭載“澳門科學一號”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衛星隨后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據國家航天局介紹,“澳門科學一號”是國際上首個監測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衛星,是國內目前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中國空間磁場探測水平。衛星采用雙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裝載高精度磁強計等載荷,主要用于地球磁場探測;B星裝載高能粒子探測計、太陽X射線儀等載荷,主要用于獲取空間環境數據。衛星入軌后,可與歐洲“斯沃姆”衛星、中國“張衡一號”衛星形成良好的互補觀測,實現測量與研究地球低緯度的磁場與空間環境變化,監測南大西洋異常區等,為人類長期研究地磁場的演變提供寶貴的觀測數據。
南半球有一大塊區域的磁場強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弱30%到50%,弱化速度也比其他地區快,這塊區域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該區域上空地球磁場保護變弱后,讓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輻射得以穿透,更接近地球表面,容易干擾到經過該區域的衛星、飛機和飛船的通信。南大西洋異常區一直是地磁研究的熱點。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雙方在多個層面進行了全面合作。其中,國家航天局負責衛星工程組織管理,衛星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研制,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設在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該衛星增設了衛星地面站及數據分析中心,回傳數據相關處理分析工作將在澳門進行。
據悉,目前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參與“澳門科學一號”項目,并由國際化團隊組成了項目科學家委員會,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及歐洲等國科學院的院士。項目團隊已與1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科研團隊已開展近100次研討會,并在今年3月邀請國際相關專家在澳門舉辦研討會。
澳門科技大學介紹說,該衛星項目聚集了大量科研及工程力量,在澳門匯集和培養了科學家、工程師、數據分析人員、衛星遙測人員等人才,壯大了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人才規模。衛星升空后,將至少在軌運行五年,為年輕一代科研人員開展科研、開發先進科學數據產品服務提供平臺。
國家航天局表示,“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數據會以開放共享的方式,向國際合作科研機構開放,藉此促進國際科研合作。該項目將開辟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