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3日電 題:支持科技創新 金融如何提供“長錢”?
中新財經作者 尹倩蕓
企業勇攀科技創新“珠峰”時,志在一舉登頂,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最終卻在達到一定高度后打“安全牌”,走一步看一步。
22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科創金融大會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陳文輝作出了上述表示。他表示,國外一些科技企業創新目標直指“珠穆朗瑪峰”,不達目標誓不罷休;部分中國科技企業攀登“珠峰”時則往往“先想辦法到5000米大本營,再走一步看一步”。
在陳文輝看來,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資本缺乏耐心,導致企業在創新進程中擔憂生存問題。只有長期資本才能成為“耐心資本”,推動科創企業高質量發展。
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直言,當前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與傳統金融供給方式不匹配。資本市場發展不充分是突出表現之一,盡管股權融資較之債務融資具有天然優勢,但在科技創新領域還缺少足夠“有耐心”的長期資本。
如其所言,中國目前的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和債權融資為主,長期股權資金供給偏少。
根據陳文輝提供的數據,截至2021年末,中國養老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出資規模合計0.73萬億元人民幣,占私募基金各類投資者合計出資的3.8%。此外,中國股權資金持有期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創投基金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創企業的數量,還處于較低水平,投資期限偏短,政府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比例也需提高。”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亦指出,從中國的情況看,進入企業化生產階段的科創融資增長較快,受到追捧,但前沿性、基礎性、早期性科技研發的金融支持仍是難點。
近年來,技術迭代周期越來越短,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推動形成長期資本,為勇攀創新“珠峰”的中國企業解除后顧之憂?
尚福林建議,積極發展多元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通過優化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養老保險、各類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參與機制,豐富支持科技創新的長期資金來源。
陳文輝特別強調金融市場的“有效性”。他認為,有效的金融市場能提供豐富的投資產品,從而讓養老金和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更好地分散風險,有利于實現保值增值,這是擴大養老金和保險資金規模的重要前提條件。
此外,金融機構更早、更大、更長介入科創企業,亦需要政策激勵。紀敏建議,通過政策優化,在資管產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領域,鼓勵長期投資、權益投資、風險投資,以此支持募集長期、穩定且具有一定風險偏好的資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