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
上猶江是贛江也是長江水系的重要補給區,是贛江流域上游的一個重要飲用水源區,對贛江流域及長江中下游的生態系統都具有明顯的水量調節作用。
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項目,從治理水體、綠化岸線到修復土壤,統一規劃、分步推進全域空間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整治污染源頭
一江清水靜靜流淌,河道兩旁,草木旺盛生長,蟲鳥歡歌……清晨的陽光下,上猶江岸綠景美。作為2019年全國兩個、江西唯一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專項項目——上猶縣英稍片區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英稍片區土壤修復和森林質量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污水處理、防洪堤及岸線修復、河湖清淤疏浚等。
英稍片區是上猶江流域環境質量最薄弱環節,其水質狀況直接影響贛州市主城區近300萬人口飲用水安全。過去,由于對仙人湖兩岸的開發建設規劃不科學,植被被大量破壞,岸坡逐漸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湖畔兩岸的企業、人工漁業養殖場產生的廢水,以及村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湖中,一度對上猶江的水質造成不小的影響。
上猶縣按照“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思路,推進雨污分流,開展源頭治理、全流域治理。企業的生產廢水、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前都是混著雨水直排湖中,如今要拆除、清查、改造排水管網,工作要一家家一戶戶做。上猶縣發改委副主任廖良禎介紹,為了做好企業和群眾工作,單位聯合項目部與當地村組及主管部門加強聯系,組成聯合團隊挨家挨戶上門溝通,為企業、村民答疑解惑,最終促使項目區域內的“小、散、亂、污”企業搬遷并轉型升級,村民們也紛紛支持項目進展,改造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要建好管網,還要治理好水體。“在治理過程中,我們采用多種科技手段,不僅可以降低污染,還能夠加強水體自凈能力,從而降低今后的運營成本。”廖良禎說,最終建成了坪田壩區、上壩區和英稍北岸區3個區域的污水管網,新建2處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增設污水處理遠程監控設備。
通過打好制度管水、治山理水、長效護水等“組合拳”,如今,上猶縣斷面水水質由項目實施前的Ⅲ類水提升為Ⅱ類水,企業生產廢水、村民生活污水等突出環境問題得以解決,初步建成英稍片區綠色生態河湖廊道,確保“一江清水送長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整體提升,呈現出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
為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上猶縣通過建立生態長效治理制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范圍由小流域延伸到上猶江流域全線,實行水中、岸邊齊抓,湖里、山上共治,在全縣各個鄉鎮及工業園建立近500個各級污水處理設施,設立200多名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對河湖進行全域性覆蓋管理;組建生態綜合執法隊伍,加強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監督執法力度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產業向綠色生態轉型,全方位保護上猶江流域全線水質、空氣、土壤,呵護一江清水。
推進岸線綠化
湖畔楊柳依依,花瓣搖曳間,蜂繞蝶舞。傍晚時分,仙人湖畔白邊紅底1400米長的塑膠游步道上,鍛煉的、遛娃的、拉歌的,好不熱鬧。
“小時候我就在河邊玩,那會兒水清岸綠;后來因為大家隨便排污,竹林枯萎了,水也變得又臟又濁惹人嫌。”附近居民羅子坤回憶,因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雨季一到,水流大些就會損毀河邊的農田。2008年,他家就有一兩畝地遭到損毀。
“岸線治理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來,上猶縣在英稍片區大力推進堤岸、堤內、堤外立體增綠等建設,建成多層次、大綠量、高標準的護堤林帶,筑牢河湖生態屏障。”廖良禎介紹,“為了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形態,一方面,我們認真推敲堤防布置線和水面線,在岸上種植千峰草、美人蕉、香樟、紅杉等植物,讓堤岸四季不同景,兼顧凈水和美觀;另一方面,在河邊布設健身活動廣場、休憩廊亭、巡江道、親水平臺,為村民提供活動空間。”
如今,“聽雨廊”“杉林綠島”“草階綠廊”“竹林探秘”“生態野餐園”“森林劇場”等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態景點分布在江邊游步道沿線,成為村民及游客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生態護岸不僅能夠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更能讓村民共享治水成果。”上猶縣黃埠鎮黃沙村黨支部書記、主任肖隆德介紹,當地村民羅國有和妻子劉憲秀到承建該項目的華悅公司務工,勤勞肯干,如今在公司月收入1萬元,家里也買了車,村里像他們這樣參與項目建設的家庭不在少數。項目的建設帶動了道路的建設,肖隆德當選為村干部的這幾年,通組道路由1米多的泥路拓寬成4.5米的硬化路,接下來還將拓寬成6米的柏油路。
項目實施后,對上猶江黃埠段兩岸岸線和3個生態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建設,打造防洪堤及岸線修復示范點;對區域內生態薄弱地質災害易發點進行生態修復,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林地補植改造面積達600畝,森林的蓄水能力和調節氣候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資源更加豐富。
建設智慧大棚
兩岸鋪長卷,椽筆繪宏圖。上猶縣梳理打通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脈絡,將英稍片區之前被企業堆廢渣和村民過度使用農藥化肥所污染的土壤,按一年每畝500元的標準,流轉了100畝土地進行治理與修復。
清晨朝陽下,英稍片區成片的民房和蔬菜大棚鱗次櫛比,湖畔搖曳的垂柳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呈現水光瀲滟的風景。
“搭建了現代化的大棚,種上了東南景天和菊苣用以改善土壤,使用智能節水系統對其進行灌溉,植物成熟后便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一年前從城里搬回黃沙村坪田壩組里,居住在青山綠水間“小別墅”的羅光財提到這些高興地說,就算沒有補助,大家也很愿意把田土交給專業人員治理。過去由于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當地土壤十分貧瘠,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產量不高、收益很低。而現在,這種情況得到了大幅改善。
多年前,生態環境變差后,組里有20多戶村民選擇外出居住或搬遷。如今,隨著白鷺、錦雞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歸來的還有這一大半曾經離鄉的人。一度“空巢”的村組,熱鬧了許多。
肖隆德介紹,好多村民回家了,為了讓他們住得安穩,村里將繼續流轉修復好的土地,發展富硒茶葉、茶油、蔬菜等生態休閑農業,增加觀賞林木和生態果樹種植,嵌入休閑運動、體育健身等幸福業態,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生態環境質量直接決定著民生質量。改善英稍片區的生態環境,讓當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巨大提升。
“想都不敢想,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小組能打造成花園一樣。”村民羅國勝感慨萬分。
遵循“生態價值轉換”這項硬指標,上猶縣探索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防護體系和區域經濟開發優勢,大力實施“治山”“理水”和“凈土”工程,全方位、立體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項目區的公共衛生、生活環境、土壤環境、水質狀況、徑流泥沙以及生產環境都有了很大改善,補齊了生態短板,構成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綜合治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三個試點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上猶實踐”。
賴永峰 劉 興
賴永峰 劉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