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只要我們在各類影視作品中看到有人說“這是我最后一次XXX……”,“干完這一票我們就退隱山林……”之類的話,那么他大概率非但“最后一票”很難干成,甚至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所以聽到雷總說“小米汽車是我最后一次創業”的時候心里不由地“咯噔”了一下,擔心他能不能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活”下去。
尤其此次2023年度演講中,期待已久的小米汽車竟然沒有成為“One More Thing”,這就讓不少準備將小米汽車當做自己“人生第一輛新能源汽車”的觀眾略感失望,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小米汽車現在怎么樣了?這車還要造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頭說起……
這車就非造不可嗎?
事實上,不只是小米執著于造車。近些年來,百度、華為、阿里巴巴、聯想、360等科技巨頭紛紛涌入新能源汽車的賽道,投入資金高達百億,好像每個科技巨頭都有一個“造車夢”一樣,再加上原有的各種品牌,新能源這個賽道可以說已經非常擁擠了。
而與此同時的是,隨著新能源的滲透率節節攀升,市場增長的空間也在不斷縮小。2022年,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25.6%,提前三年完成了國家的規劃目標。據乘聯會的相關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會達到850,滲透率攀升到36%,而小米汽車要等到2024年上半年才能開始量產,到那時行業的可增長空間只會更小,競爭明顯更加激烈。
不僅如此,今年還有特斯拉為這個本就競爭激烈的行業“火上澆油”,自新年伊始掀起的降價狂潮席卷了整個行業,很多新能源車企不得不跟隨降價或者提供其他優惠措施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然而,這樣的做法優惠導致利潤率進一步下降、成本壓力增大,甚至可能影響到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因此很多新能源車企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要么冒著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堅持原價,要么冒著虧損甚至倒閉的風險跟進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