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是工業互聯網產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回看上半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及標識解析體系的發展取得了眾多成果,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累計標識注冊量超3300億
當前,我國自主可控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已建成了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重慶5個國家頂級節點和南京、成都2個災備節點,此外還有近20個遞歸節點,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開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標識解析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已建成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10余個,覆蓋了31個省級行政區和國民經濟分類中的43個行業。累計標識注冊量超過3300億,是去年同期的2倍,服務企業近27萬家,較去年同期增長71%。
主動標識載體應用也成效初顯,主動標識載體已部署2125萬枚,用于入戶熱計量表數據采集、入戶燃氣表數據采集、工業傳感器數據采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正逐步融入工業制造過程,在企業內外部產生價值,幫助工業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升管理效率、促進模式創新。
標識應用廣泛覆蓋
目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從“基礎設施建設”過渡到“應用規模發展”階段。標識應用已覆蓋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電子信息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已全面融入工業企業研發、采購、生產各個環節,在產品追溯、質量管控、協同生產等方面廣泛賦能,并逐步從經濟建設向綠色低碳、安全生產等領域深化拓展。
經過探索、梳理,目前已提煉9類應用模式,20種典型應用場景。從生產環節來看,包括數字化交付管理,智能化生產管控、遠程計量與核驗。從運營環節來看,包含產品精細化管理、供應鏈優化管理、數字化智能營銷。從服務環節來看,包括產品服務化延伸、全生命周期優化、供應鏈金融。
總體來看,不同行業的標識應用呈現不同的路徑和特征。標識解析技術在運營、服務環節的滲透較深,生產環節逐漸增多,而研發環節仍較少涉及。通過分析九大離散行業,八大流程行業,可以看出,離散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多集中在生產環節,流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多集中在服務環節。
標識生態不斷優化
上半年,標識生態不斷優化。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23年工作計劃提出,持續做好戰略謀劃,推動出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規模發展政策文件,指導各地通信管理局加快標識服務機構許可受理與審批。完成標識解析與能源行業10個以上工業應用的集成與服務。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關鍵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
湖北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對工業互聯網節點建設給予一次性補貼,最高可達200 萬元;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建設數字河北行動方案(2023-2027年)》,明確指出到2025年,建設9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2023年重慶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工作要點》,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建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江西省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支持創建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深化標識解析在行業廣泛應用。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提高了部分企業探索、應用工業互聯網標識的積極性,為推進標識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標識解析系統應用規模有待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標識解析系統的應用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大部分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由產業主體企業牽頭建設,節點內有大量的注冊數據,但圍繞標識查詢應用的物品描述類數據不足,導致標識解析的節點和應用發展難以同步。
具體來看,一是企業節點的編碼數據、解析結果數據的標準化程度不足;二是標識數據存在完整性不足、格式不一致等質量問題;三是企業擔心信息泄露帶來的節點內解析關聯數據碎片化問題。標識數據存儲安全性作為企業關切問題,有待提供可信技術方案和安全防護措施。
此外,一些企業的主動性不足,特別是中小企業。一方面,企業通常有一套比較簡單的標識,換成統一標識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換成統一的標識解析系統,還要做好信息化、數字化的配套設施,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會造成額外的成本支出。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需要有更多的企業加入發生“鏈式反應”,才能更好地發揮標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