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8月28日電(記者 楊陳)33家單位進場開展工作,近萬名建設者,2900臺(套)大型機械設備,累計完成形象投資158.41億元人民幣,累計完成土石方開挖5097.7萬立方米……這是位于廣西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陸運河,自2022年8月28日開工建設一年來交出的“成績單”。
上述一串數字的背后,是建設者們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的衣衫,是“黑科技”365個日夜的賦能,更是“最強大腦”與土石方綜合利用任務重、鹽水上溯影響大、高大邊坡施工與運維風險大、對欽州城區干擾大、水資源維系難度大、欽江水源保護壓力大等六大關鍵難題的“博弈”。
測量員在平陸運河航道1標段操控“海豚2號”無人測量船。平陸運河集團供圖“黑科技”賦能提高施工效率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通江達海的大運河,項目建設沒有范本參照、關注度高、建設難度大,建設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從未遇見的難題。”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程耀飛如是說。
為解決這些難題,在平陸運河沿線的各標段,處處彰顯著“黑科技”的身影。
平陸運河航道1標段位于南寧橫州市西津庫區平塘江口,一個體積不足0.1立方米的紅色船體,在六號碼頭附近的江面上靈活穿梭。
中交廣航局平陸運河航道1標段項目負責人莫日雄介紹,這是該局自主研發的“海豚2號”無人測量船,船體內集成了多個模塊,測量員通過控制終端可實現一鍵全自動測量,快速、精準獲取水下地形數據。“有了它,我們可以輕松完成類似這里淺灘、淺水區域的測量任務。”
“天鯨號”正在進行水下施工作業。平陸運河集團供圖作為一條長達134.2公里的運河,平陸運河建設不僅需要靈活精兵,還需要能“啃硬骨頭”的利器。
連日來,在平陸運河項目航道15標入海口近海段,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鯨號”,正充分發揮其挖得快、排得遠、效率高,且對硬質巖石強大的挖掘優勢,開展施工作業。
“‘天鯨號’日均吹填的土石方量可達2.5萬立方米,相當于每小時能填滿230輛自卸車,這將有效解決我們標段施工海域土質復雜、疏浚土運輸距離長、工期緊等突出問題。”中交天航局廣西平陸運河航道15標項目經理趙海豐介紹,該標段還投入了非自航式抓斗式挖泥船“津航浚406”進行航道開挖中風化巖施工,投入中國首艘環保型絞吸式挖泥船“浚湖船”進行細粉砂吹填施工,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項目建設。
在平陸運河企石樞紐,中國最大的混凝土攪拌樓即將投入使用。“我們在智慧混凝土拌合工廠建設了兩座攪拌樓,全投產后日生產能力達1.2萬立方米。目前我們整個樞紐的工程量是302萬立方米,即300天可完成樞紐混凝土用量生產。”中交一航局平陸運河企石樞紐項目經理劉瑞建說。
工作人員操控智能邊坡防護施工設備—液壓錨桿機進行施工作業。平陸運河集團供圖“最強大腦”攻關智解關鍵難題
“為了高標準、高質量推動平陸運河建設,我們聘請了多個院士團隊、39家中國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70項課題及專題研究,攻關系列技術難題。”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韋德鑒介紹,上述項目已有兩項申報了國家級重點研發課題,申報廣西壯族自治區重大專項13項。此外,平陸運河船閘閥門快速啟閉技術經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同組織模型驗證,可達到國內外船閘閥門啟閉速度的2-3倍;抗咸船閘創新技術預期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還首次提出了排咸的新方案。
時隔一年,中新社記者重返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進行探訪,原本兩座山之間只有一個很小的凹谷,如今已被挖成5座數十米高的邊坡。整個平陸運河項目土石方開挖總量達3.39億立方米。
正在建設中的平陸運河馬道樞紐。王以照 攝為解決土石方綜合利用任務重、高大邊坡施工與運維風險大等難題,程耀飛介紹,平陸運河項目通過抬填造地、園區回填、吹填造地、綠色建材、礦坑修復、工程自用、復墾等7個方面進行土石方利用。與此同時,項目還在邊坡施工中引進了機械化、智能化施工手段;創新安裝工藝,實現坡面線形順暢、美觀;通過智能數據采集、太陽能供電、無線數據傳輸,實現所有監測項目結果準確。
盡管平陸運河建設施工周期長,建設難度大,涉及區域廣,但平陸運河集團工程管理部部長何俊輝即使人在異地,也能通過智慧運河系統,實時掌握每個標段的施工情況。
“我們打造了全面感知、廣泛互聯、深度融合、智能應用、機制完善的中國首個數字孿生運河,實現運河動態‘一圖總攬’、調度指揮‘一腦智控’、物流服務‘一鍵觸達’。”何俊輝介紹,智慧運河覆蓋了平陸運河建設階段、運營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目前,平陸運河信息化專項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建設管理系統已上線,初步形成了可展示的運河數字孿生模型。
據悉,未來平陸運河還將融合運用5G、北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陸水空天”一體化航道全要素運行監測網絡,提高船舶通行效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