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德志
隨著新一輪巴以沖突持續,地緣政治風險急劇升級,投資者正密切關注中東地區可能出現的石油供應中斷的風險。
據新華社報道,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以來,已造成雙方約2200人死亡,另有超8000人受傷。
國際能源署(IEA)當地時間周四(12日)在其最新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表示,盡管巴以沖突尚未對原油供應產生直接影響,但隨著危機的蔓延,能源市場參與者仍將“如坐針氈”。IEA在報告中表示:“中東地區的沖突充滿了不確定性,事態正在迅速發展。”IEA同時下調了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
國際油價后續走勢如何?“如果全球經濟增長低迷,那么石油需求前景更加不容樂觀,疊加地緣政治影響,對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施加壓力。”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安光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際油價的后續走勢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
中東地區占全球海運石油貿易的三分之一以上
IEA稱,中東地區占全球海運石油貿易的三分之一以上,巴以沖突加劇了人們對沖突可能影響該地區石油供應的擔憂。IEA還表示,在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后,交易員計入了每桶3-4美元的風險溢價,但油價已經開始穩定下來。
隔夜,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WTI)主力原油期貨收跌3.06美元,跌幅0.69%,報82.91美元/桶;布倫特主力原油期貨收跌0.18美元,跌幅0.21%,報86美元/桶。
此外,IEA還下調了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原因是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疲軟和能源效率的進步將拖累石油消費。該機構將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從此前的100萬桶/日下調至88萬桶/日。不過,與此同時,該機構將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從此前的220萬桶/日上調至230萬桶/日。
促使IEA上調今年需求預期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石油需求仍在快速增長。但考慮到新冠疫情后全球經濟反彈動力放緩,該機構下調了明年的需求增長。
IEA補充稱:“IEA預期石油市場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緊密平衡,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將高度關注中東地區石油供應面臨的風險。”該機構稱,注意到“地緣政治風險急劇升級”,并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石油市場,“隨時準備在必要時采取行動,確保市場保持充足供應”。
在石油供應突然短缺的情況下,IEA的應對措施包括要求成員國釋放應急石油儲備和/或實施需求限制措施。
供應中斷風險
“石油價格通常受供需關系的影響,全球石油需求的減少將可能導致市場上產生過剩的供應情況。如果供應過剩,油價可能會下降。特別是在過剩的情況下,如果全球經濟增長低迷,那么石油需求前景更加不容樂觀,對國際油價造成進一步下跌施加壓力。”安光勇同時表示,國際油價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國際政治狀況的不穩定性、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產量削減協議等。雖然IEA下調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但這些其他因素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該下調的沖擊,并對最終油價走勢產生影響。
在沙特與俄羅斯延長減產措施至年底的影響下,布倫特原油價格在9月一度觸及10個月以來高位。然而,布倫特原油價格在上周累計跌超11%,原因在于全球經濟前景黯淡加劇了對石油需求增長放緩的擔憂,且這一擔憂蓋過了對供應短缺的擔憂。
IEA表示,在沙特和俄羅斯聯手減產之后,油價上漲重新引發了人們對通脹的擔憂,這可能導致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或者將利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高水平。而此類舉措可能“將脆弱的全球經濟推向滯脹”。
IEA還表示,目前令石油市場處于供應短缺狀態的主要原因,是產油國組織(OPEC+)的減產措施,如果這些措施得以解除,石油供應可能會在明年1月轉為過剩,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補充耗盡的庫存,但同時也將對油價構成風險。
“由于預測的石油需求增長減少,供應過剩的壓力必然會增加,從而導致國際油價下跌。”柏文喜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導致供應中斷,對油價產生上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