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普通話的人又來了。一群年輕的壯小伙,身穿印著中國結標識的藍色背心。他們說的話,努木卡聽不明白。
在這個少有外來人的地方,當地人心照不宣——但凡遇到穿藍背心的東方面孔,大多都是從中國聯通來的。他們在一座座高塔上爬上爬下,搬運著各類沉甸甸的“大塊頭”,時不時還會朝著手持設備叫喚。
中國聯通團隊與當地居民參與工程建設
博法礦山地處幾內亞博法省博法市東北部一帶,在中國公司前來開發之前,那里是片人煙稀少的紅土地。
努木卡幫助聯通公司搬運設備
大個子
努木卡今年35歲,家住博法巴蘭杜古村,村里常住人口大約100人。因為一米八多的身高,巴蘭杜古村的父老鄉親都親切地喊他“大個子”。從努木卡家門口望去,大面積的鋁土礦床飽受風吹日曬,把整座村落都染成了紅色。
5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2018年11月旱季到來,天空和遠山開始泛黃,逐漸冷寂的紅土地熱鬧了起來。在起重機、挖掘機的轟隆聲中,礦山變成了工地。到第二年春天,集裝箱拼湊臨時營地的出現,讓身穿藍背心的東方面孔越來越多。
努木卡聽說有個很重要的東西要建到那里,是能看到“千里以外的東西”。2021年,沈宗項的一通電話,讓他第一次走進了“幾內亞博法鋁土礦項目無線電通信及車輛定位防盜油系統EPC項目”(以下簡稱“博法鋁土礦項目”),結識了一群來自中國聯通的伙伴。
時任中國聯通南非公司項目經理的沈宗項是博法鋁土礦弱電項目的負責人,工地需要人手時,他就幫忙打電話喊人。努木卡就是被沈宗項喊去幫忙搬運設備的。那天,努木卡坐著朋友的摩托車,只用30分鐘就到了工地。光纜、機柜、服務器、交換機……琳瑯滿目的設備讓這位皮膚黝黑的非洲小伙看花了眼。
長期以來,幾內亞博法省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較低,許多物資設備、施工材料都依賴進口。項目所在地周邊村落還未通電、通水,只能由各單位自行發電、打井取水。尤其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需求量最大的光纜、機柜供應能力有限,都得依靠海上貨船進行運輸,再通過人工裝卸搬運。
以往每年,努木卡會在4月去港口幫忙卸貨,再騎著摩托車將設備運到工地。余下的日子,他要給村里人幫忙干活,順帶著做點手工生意。此外,他還要去百公里外的首都科納克里幫別人修房砌墻,每天掙兩萬多幾郎,折合人民幣十幾塊錢。
努木卡嘗試登高作業
2021年,努木卡的生活節奏發生了變化。這年5月,干渴的紅色土地如期迎來溫潤的雨季,礦山的網絡通信進入施工階段。努木卡沒有局限于普通的搬運工作,而是在礦山里干了好久。在中國聯通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還學會了在礦卡和挖機上安裝卡車調度系統終端和配件。
在往后的日子里,努木卡開始嘗試佩戴安全繩及防護設備進行登高作業,并能提前與團隊成員溝通注意事項以及設備安裝順序。一起工作的,都是努木卡覺得“很有本事”的人。再后來,他發現自己已經能和項目成員進行簡單的中文交流, 里面就有中國聯通南非公司項目主管牛擎宇、技術工程師武中壘等。
中國聯通項目成員現場維修設備
聯通項目成員調試網絡信號
東方面孔
牛擎宇在幾內亞工作的時間最長,他是博法鋁土礦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過去3年,牛擎宇有300多天都在工程現場,統籌網絡搭建、終端安裝、車輛調度等數不清的大事小情。
他心里清楚,博法鋁土礦項目的通信建設容不得絲毫馬虎。它不僅是中國在幾內亞投資最大的鋁土礦項目,也是中國聯通南非公司在非洲的第一個海外礦山項目,這里面承載著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天線設計和建設是工程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信號覆蓋需要全面考察天線俯仰角、環境等因素。”從塔上設備安裝到與車載終端連接,從數據提取到前端顯示,每一個環節牛擎宇都如數家珍。
2021年,牛擎宇帶著幾位幾內亞工人來到工程現場。從無線集群天線安裝,到基站部署、安裝、調試,再到車載設備安裝、后臺軟件調試,他無不親歷親為。
在百米鐵塔安裝天線,牛擎宇登過無數遍。起初上塔全靠爬樓梯,牛擎宇要花半個小時才能爬到頂。“頂著40多度高溫,爬的時候渾身汗流浹背”。后來,他慢慢適應了濕熱的環境,只要15分鐘就能登頂。
天線數量龐大,一個技術紕漏意味著很多天的鋪墊工作都要返工。攀登的每一步,牛擎宇都如履薄冰。
“雨季最常見到的就是蛇,這些蛇大多都是致命的。”他回憶說。
適應和融入,是博法鋁土礦項目里所有聯通人員的必修課。對此,初次來到非洲的武中壘深有體會。
武中壘的任務是給礦山中方營區中心調度室建設車輛定位防盜油及載重計量系統。在137輛車上安裝定位終端和油位傳感器,采集車輛實時信息,并在綜合管理平臺上進行管控,是他的工作日常。
“這些工作需要反復確認。每個設備都要反復調試到同頻狀態,以達到客戶預期。由于倒班的緣故,我們經常在凌晨調試新安裝的車載設備。”他表示。
因為工作緊張,武中壘能陪家人的時間不多,只能通過視頻語音緩解思鄉之愁。努木卡家的女兒與他家的女兒年紀相仿,來過礦山探親過幾次。每次都會對著武中壘的手機攝像頭,朝著大洋彼岸的姐妹打招呼。
“我都會告訴女兒,咱們能夠通信都是因為爸爸和叔叔們在這兒安裝了網絡。” 武中壘笑著說。
前來工地探親的幾內亞兒童
心心相通
“工作環境特別好,穿藍背心的人沒有一點架子。”
“無論你問他們什么,都會手把手耐心地教導。”
在無數像努木卡這樣幾內亞人的眼里,中國聯通不僅是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也是一所可提供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的“職業技術學校”。能夠穿著印有中國結標志的藍背心,被不少當地人認為是“身份的象征”。
和項目組成員打交道多了,努木卡還會像曾經沈宗項招呼自己一樣,幫著聯通公司找幫手。廠區布置安防系統時,他喊了許多村里人幫忙。
“從擰螺絲開始,我們學會了很多東西。現在能夠熟練開展弱電橋架、信息面板、電視墻、大屏安裝等一整套工序。”幾內亞人斯庫表示。
隨著博法鋁土礦項目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中國聯通先后解決了數名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目前,項目組幾內亞籍員工已占全員總數的70%,他們充當了司機、保安等角色,也是項目組的“向導”。
“當地民風非常淳樸,都是能吃苦、干實事的實在人。”武中壘表示,雖然只能通過簡單的英語、法語甚至是手語交流,但絲毫不影響他們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
今年2月,農歷新年時,武中壘和另外兩位聯通工作人員被斯庫邀請到家里過年。在簡陋的茅屋和泥地里,他們與當地人一起烤肉,分享當地與國內的美食。那天,餐桌上擺滿菜肴,大家坐在草席上,各自捧著一次性碗筷邊吃邊聊,異鄉的焦慮漸漸煙消云散。
“我們好多人和中國人成了朋友,相處得非常好,我們也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斯庫說。
對那些曾在國內一線城市打拼的中方員工而言,博法因其原始與淳樸的特色,正吸引著更多外鄉人的到來。而在西非的驕陽藍天紅土地上,這群身穿藍背心的東方面孔還將為這片大地奮斗多年,用汗水聯通著中非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