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公布了2023年5G工廠名錄,來自國內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00個工廠悉數入圍。這是自工業和信息化部2022年印發《5G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以來首次對外公布“5G工廠”名錄。此次名錄由各地報送后遴選形成,雖然數量有限,但對“5G+工業互聯網”而言卻有著重大象征意義。
《5G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曾對5G工廠建設寄予厚望,提出在“十四五”時期,推動萬家企業開展5G全連接工廠建設,建成1000個分類分級、特色鮮明的工廠,打造100個標桿工廠,推動5G融合應用縱深發展,即俗稱的5G工廠“百千萬”計劃。
眾所周知,“5G+工業互聯網”是加速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支撐。自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以來,產業各方緊密合作、積極探索,共同推進“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在十大重點行業培育形成20個典型應用場景,取得階段性成效。
本次300個工廠成功入圍“5G工廠”,在國內千千萬萬工廠中起到了“帶頭示范”效應,50.3%的民營企業覆蓋率在300家企業類型中獨占鰲頭,3倍于中央企業,6倍于外資企業,也為國內民營企業利用5G技術實現升級注入了信心。47.3%的中小企業規模占比,幾乎與大企業規模占比旗鼓相當,進一步說明了5G已經被各類規模企業積極采用。
從行業分布來看,5G工廠雖已覆蓋24個國民經濟大類,但是在具體分類上卻占比反差明顯。例如,通用設備制造業有55個工廠入圍,排名第一,占比18%。而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土木工程制造業均只有1個工廠入圍,排名最后,占比只有0.3%。數量排名前五的行業總共產生了160家工廠,超過整個名錄的一半。可見,當下的5G工廠仍然具備“典型”性。
而在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參與建設上,中國移動占比47.7%排名第一,中國電信占比28%,中國聯通24.3%。中國移動優勢依舊明顯,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旗鼓相當。在三家助力“5G+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省份中,江蘇省貢獻了97個5G工廠,幾近全部名錄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二的山東省則只有32個工廠入圍,不足江蘇省的三分之一。
建設5G工廠的初衷是推進傳統產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本次300家5G工廠名錄公布后還附帶了部分行業發展成效。比如,采礦業入圍工廠中產品質量提升5.2%,運營成本下降9.2%,生產能力提高11.7%,碳排放量降低4.5%,能源效率提高6.3%。其他如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在上述五個維度也均實現了“量變”,初見成效。
300個5G工廠,讓筆者不禁聯想到了“斯巴達三百勇士”。“三百勇士”各個身經百戰,信念統一,看似數量很少,實則卻蘊含著巨大能量。希望被工業和信息化部首度公布的300家工廠單位能夠充分發揮標桿作用,帶頭示范,以身作則,引領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入其中,為推動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