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算力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中國移動副總高同慶在他的新書《算力經濟》中給出了答案。
一. 人類社會:沒有動力,就沒有變化
錢學森院士在《創建系統學》一書中指出,人類社會是特殊復雜巨系統。我們只有把社會作為一個社會系統來考慮,才能真正建立科學的社會學。
如果我們沿著這樣的思路解構人類社會,那么每一個文明大致都由 6 個相互支撐、交織影響的子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生產體系、交換體系、消費體系、科技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和治理體系(見圖0—1)。
其中,生產體系是生產力的總和,以耕作、加工、制造等能力為代表,是塑造文明形態的直接力量。恩格斯就指出“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
交換體系是產品和要素流通關系的總和,以各種產品服務的交易市場為代表,是自給自足生活水平之上的人類社會關系變得更加活躍的標志,通過交換、反饋、調節等一系列功能,促進供需方互通有無,從而調動生產積極性。
消費體系是消費內容的總和,以各種物質文化產品為代表,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整體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科技體系是人類文明加速發展的杠桿,以各種科研機構和科學裝置為代表。從本質上看,有意義的長期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技術革命驅動下的產算力經濟 XVI業升級上。
基礎設施體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物質支撐,以水電氣、交通、信息等公共基礎設施為代表,這些設施的廣泛建設既提高了生產、生活和治理的水平,也降低了社會運行的成本,為創新創業打開了空間。正如佩雷斯分析的那樣,通用的低成本投入品(能源或原材料)是推動技術革命的三項基本要素之一。
治理體系是國家管理制度的總和,以社會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等為代表,是維持人類社會穩定有序運行的制度保障,其中以政府治理體系最為突出。
沒有動力,就沒有變化。就像火車的運行需要強大的發動機,推動人類文明這樣的復雜系統運行也需要巨大的能量。用愛因斯坦質能方程 E=mc2 概括,文明的一切變化都是能量轉化運用的結果,人類文明總體上表現為不同層次的熱力學革命。
文明的起源就來自 138 億年前宇宙奇點的爆發。在后世的發展中,尋求更高效率的質能轉化,以在有限的能源維度中獲得更多的生產生活資料是永恒的課題。人類從運用自身的體力、腦力,突破畜力、水力、風力等自然力的局限,到利用化石能源等創造蒸汽力、電力、算力等人造力,推動了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二. 動力如何影響社會發展
具體的路徑從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動力的變化既對每個體系單獨的變化產生直接影響,也限定著體系演進的廣度和深度。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
生產動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演進相互交錯,刻畫出不同文明時代的鮮明特征。我們以生產體系為例。在農業文明時期,由于人力和畜力耕作的土地始終有限,小農經濟規模始終不經濟,周期性的饑荒高懸在每個人頭上,人類陷入“馬爾薩斯陷阱”。
到了工業文明時期,由于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提供了幾個數量級的能量提升,消費品匱乏的局面很快結束了,人類第一次實現了有意義的經濟起飛。到了信息文明時期,算力成為新動力,計算機、軟件推動生產在全世界展開,推動生產效率實現了新飛躍。
我們再以治理體系為例。在農業文明時期,落后的交通通信設施以及缺乏“數目字”管理,給以王權為中心的帝國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技術性困難。成吉思汗締造的龐大蒙古帝國在他去世之后很快就分崩離析。彌補這些缺陷需要通過郡縣制、城邦制等制度實行廣泛的“行政性分包”,以及發揮鄉紳等社會人士的影響力,從而維持統治的局面。
到了工業文明時期,由蒸汽機和內燃機驅動的工廠極大地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實力,掀翻了具有人力和土地優勢的地主階級的統治,蒸汽機驅動著工業國家的艦船開往世界各地,電力動力技術轉化為電力通信技術,人們實現了高效的遠距離溝通,被譽為“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誕生,其影響持續到現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得以建立。
到了信息文明時期,基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電子政務廣泛應用,政府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了更廣泛和直接的聯系通道,更多數據的應用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人類開始邁向法治和數治的新階段。
另外,通過一連串連鎖反應,動力內核和外層六大體系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根據我們的觀察,一般規律是,更強勁的能量輸入首先導致了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在社會可以供應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資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出現交換,商品經濟萌芽。隨著人類將動力引入車馬商船,市場覆蓋范圍擴大。這包括區域貿易,也包括國際貿易。
事實上,在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粟特人已經在中亞地區的商路上川流不息;在明朝斷絕對鄭和下西洋的資助后,中國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荷蘭人仍在東南亞海面上往來不止。生產和交換的深化,促進了社會消費擴容。
漢唐的市場充斥著西域的特產,《清明上河圖》展示了北宋繁榮的店鋪和富裕的生活,而英帝國更是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擺脫消費品匱乏的現代國家。這種強勁的需求帶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的深化,推動了經濟第一波的增長和相應的生產剩余的積累,為中長期投資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是硬性的基礎設施的改進。農業社會時期體現為農田水利和漕運車馬驛道,形成了全國性的市場和治理疆域。工業社會時期則體現為城市間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設施以及城市內部的各種市政基礎設施,進一步推動了市場范圍的擴大,降低了貿易的成本。
另一方面則是軟性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人類從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中抽身,擺脫了農業時期的饑荒,國家有更多的剩余支持高等教育和打造學術團體,也有優質的實驗條件支撐科研時,技術就第一次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技術革命反過來重新發明“動力”,促進更大范圍的產業結構升級,新增長范式得以建立,從而形成第二波的經濟增長。以上顛覆性的變化,共同塑造了特定時期政府治理的范圍、要素和工具,推動治理模式從人治轉向法治,從國內治理轉向全球治理。這樣的歷史進程,在兩次革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 算力影響未來大國興衰
從大國興亡史來看,動力變化深刻影響大國興衰。一言以蔽之,誰掌握最先進的動力,誰就能在世界競爭中占據主動,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農業文明時期,龐大的勞動力讓中國長期領先世界。由農業文明自然發展而形成的區域性大國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但在這一時期,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
11 世紀的中國就擁有由杰出的運河系統連接起來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其帶來足夠肥沃的土壤。當時,中國的城市也比歐洲的城市更加繁榮,比如掌握了活字印刷術,紙幣流通更早,商路四通八達。
11 世紀末,中國冶鐵業達到了繁榮頂端,每年能生產鐵約 12.5 萬噸,比 700 年后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的產量還多。在工業革命時期,蒸汽動力的發展依賴于煤炭、金屬等能源,英國緊緊抓住動力革命的契機,實現了生產力水平的飛躍,積累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和富裕人口。
1801—1911 年,英國人口從 1 050 萬增加到 4 180 萬,年增長率為 1.26%,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 2%~2.25%。德國和美國沿著類似的路徑,步入世界強國之列。
相反,現代動力在中國的發展則大大落后了。1783 年人類第一艘蒸汽輪船誕生之后,西方便不斷地改進。但直到約 100 年后,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之下,清廷洋務派才支持徐壽和華蘅芳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這是中國近代衰亡和落后的一個注解,也是一個根源。
進入信息文明時期,人類又一次面臨一次動力更替的歷史契機。數十年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指出,未來屬于會利用網絡和計算機的國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算力就像農耕文明時代的水力、工業文明時代的電力一樣,日益成為信息文明時代的關鍵生產力。
有研究顯示,一國的計算力指數與 GDP 走勢呈現顯著正相關,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 1 個百分點,國家的數字經濟和 GDP 將分別增長3.5‰ 和 1.8‰。5 可以說,未來大國競爭的焦點就在算力,得算力者得天下。這也是我們研究算力經濟的最大的初衷。
我們要有時代的緊迫感,從科學上、技術上、工程上和經濟上做強、做優、做大算力經濟,以強大的算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信出版集團
高同慶 等 著
2023年12月
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算力作為挖掘數據價值的工具,就像農耕文明時代的水力、工業文明時代的電力一樣,成為信息文明時代的關鍵生產力。
算力經濟方興未艾。面對這一新概念,如何理解其內涵并推動其發展,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本書從畜力、水力、風力等自然力和蒸汽力、電力、算力等人造力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入手,系統性地闡釋了算力經濟的概念與時代特征,回答了算力經濟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并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全球主要國家發展算力經濟的戰略布局與舉措,分析了中國算力經濟的優勢和挑戰,最后面向未來,提出了對我國發展算力經濟的策略建議,以期與各方合力推進中國算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攜手同行、共贏未來。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新書《算力經濟》,作者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