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2月1日電 題:山西忻州求新謀變 城鄉融合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中新網記者 楊靜
黃河岸畔,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一泓清水入黃河”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更加亮麗;雁門關下,產業轉型態勢強勁,能源革命效能凸顯,重大項目全面提速,改革創新多點突破,民生福祉顯著提升,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的一年,忻州市將持續推動“產業、開放、創新、城市、改革、市場、安全”七大能級同步躍升,重點抓好“加快前瞻布局,筑牢增長基石,壯大產業動能,防范化解風險,兜住民生底線”五個方面,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忻州篇章。
經濟穩中向好發展萬象更新
2023年,忻州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防風險、保安全等各項工作,交出了精彩的經濟發展新答卷。
山西恒躍鍛造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在崗位上忙碌。馮曉磊攝產業轉型態勢強勁。2023年,忻州以制造業振興升級為主攻方向,通過產業鏈和專業鎮兩大引擎,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忻州市的重要支柱,鋁鎂精深加工、高端鍛造等8條市級重點產業鏈持續壯大。全市統籌推進定襄法蘭、代州黃酒2個省級重點專業鎮和繁峙鑄造、原平煤機等6個第一批市級專業鎮。2023年忻州市專業鎮主導產業新增規上企業4戶,規上企業總數達到132戶,占全市規上企業總數的19%。
重大項目全面提速。雄忻高鐵五臺紫羅山2號隧道順利貫通、集大原高鐵山西段站前4標架梁通道全線貫通;山西大水網第二橫忻州水網連通工程、滹沱河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持續推進……忻州市扭住項目建設,做好規劃落地文章。2023年,忻州4次開展開發區“三個一批”活動,簽約項目123個,總投資281.5億元,涉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節能環保等產業。
2023年12月18日,忻州市舉行首批“科技副總”聘任儀式。馮曉磊攝改革創新多點突破。忻州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以小切口微改革破題高質量發展”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出臺《忻州市選聘“科技副總”服務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聘任“科技副總”,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下藥”等。
民生福祉顯著提升。2023年,忻州市“放心午餐”工程由原來的29所小學增至36所,惠及學生7498名;全市14個縣(市、區)實現零工市場“全覆蓋”,累計提供零工崗位0.96萬個、服務零工0.52萬人次……當地持續在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發力,積極辦好民生實事,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代縣滹沱河濕地公園是集滹沱河河道整治、生態建設和便民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工程。深秋時節的公園宛如一幅油畫,五彩斑斕,美不勝收。馮曉磊攝生態環境向綠而行。2023年完成國省營造林任務46.55萬畝,累計清運黃河流域固廢3.7萬噸,11個礦山企業被列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庫……作為黃河入晉第一市,近年來忻州扎實推進“兩山四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積極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年初到歲末,忻州經濟運行穩中求進、進中提質、質量齊升、效速兼取,經濟高質量發展跑出了“加速度”。
奮楫正當時揚帆再出發
當前,忻州市正處在轉型發展機遇期,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省戰略的深入推進,忻州政策機遇交織疊加,區域力量集中匯聚,對外窗口同時打開。當地將抓牢有利時機、有利條件,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近日,中共忻州市委五屆六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的經濟工作將重點在“加快前瞻布局,筑牢增長基石,壯大產業動能,防范化解風險,兜住民生底線”五個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取得更大作為。
忻州經濟開發區一道新能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馮曉磊攝忻州將圍繞提升產業支撐力、承載力、影響力,筑強“產城”,打造產業培育新引擎;建好“數谷”,搶占未來發展新賽道;打通“廊道”,構建區域聯通新格局。同時全力以赴“擴投資”,想方設法“育主體”,千方百計“促消費”,多措并舉“優環境”。
2024年,忻州將進一步擦亮生態文明底色。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科學統籌排污能耗指標,持續深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賽道,不斷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消費體系和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等,奮力書寫好忻州高質量發展“綠色答卷”。
鄉村里的“城市”——原平市張村城鄉融合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圖為原平市張村一角。陳勇升攝同時,忻州市將進一步統籌好城鄉融合與鞏固銜接,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深入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持續引深美麗鄉村建設、做強鄉村特色產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促進城鄉優勢互補,全面提升忻州市縣鄉村一體化發展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