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根兒”了。此時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或許早已躺在家中“胡吃海塞”,或許正經歷歸途漫漫,又或許還在崗位上默默祈盼歸鄉旅途一路暢通。
春運是一條長長的回家路,今年的春運又與往年有什么不一樣呢?近日,央視在“數據看春運”系列報道中公布了一組由中國聯通智慧足跡提供的數據,一起來看看吧!
“反向春運”成新趨勢
當春節臨近,在外的游子便開始計劃著啟程回家,在思念與期待中踏上熟悉的返鄉路。而今年,數據告訴我們,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鎮到大城市遷徙的“反向春運”也成為新趨勢。
根據中國聯通智慧足跡對出行人群年齡的分析, 20至29歲人群的返鄉數量要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3%,而60歲以上人群的出行量卻增加了近30%。
“反向春運”背后是一種新的團圓方式。更多的老年人選擇前往子女的工作地團聚,他們的來源地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而主要的目的地則是北京、西安、天津、成都、廣州、上海、南京、深圳、長沙等一二線的中心城市。
雖然“反向春運”不同于傳統觀念里的“回家過年”,改變了一些人奔赴的方向,但也可以讓年輕人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為一家團圓做好準備,還可以帶父母在城市四處逛逛,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感情交流。在哪過年不重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團圓。這種新的過年方式,同樣能夠體現出團聚的珍貴與幸福,為過年增添新的味道。
春節堅守崗位不回家人員占比增多
為保證春節期間的生產需求,也有不少人選擇春節不回家,堅守崗位,投入到工作當中。
中國聯通智慧足跡與北京大學的聯合團隊在對近幾年春節前后的手機信令數據進行建模分析發現,今年春運期間,全國2000多個重點產業園區的用工數量將比2023年同期增長5.8%。
其中,食品和家具制造等產業的用工數量增幅最為明顯,達到了6.6%。同時,汽車、電氣機械等裝備制造業的用工數量增幅也超過了6%。
“此心安處是吾鄉”,春運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人潮從天南涌向海北,折射出一個流動的中國,一個熱氣騰騰的中國。中國聯通將持續融入國家大數據戰略,充分發揮數據、科技等優勢,服務數據要素大循環,為社會治理、產業經濟、城市管理、區域人口洞察等更多大數據應用場景提供參考與支撐。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新聞
數據來源:中國聯通智慧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