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7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防災減災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陜西移動充分發揮數字信息化優勢,助力應急管理部門不斷夯實“數字應急”基礎,強化災害信息預警監測、風險評估與保障能力,加速推進防災減災的數字化升級。
林火監測 守護綠色屏障
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近年來,為加強對當地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榆林市持續開展人工造林植草計劃,成為林草工程建設的重點地區。因此,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這里的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尤為重要。
針對森林草原火情監測精度和時效性不高、瞭望存在盲區等難題,陜西移動積極發揮信息化優勢,依托AI智能、3S(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三項技術的集成)、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助力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中心建設火災預警監測與指揮系統。
“我們以草原煙火警情自動識別預警為主導,形成24小時不間斷、全方位的煙火立體監測網,掌握草原火災的現狀、動態及發展趨勢,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及時發現火災隱患,為草原火災指揮、調度和撲救提供準確依據。”陜西移動榆林分公司尚詩雅介紹道。
在信息化技術支撐下,榆林市森林草原防火中心的指揮協調能力、通訊指揮能力、撲救能力均大幅提升,真正實現“打早、打小、打了”(打早是指及時撲火,打小是指撲打初期火災,打了是指撲火的徹底性,既要撲打明火,又要清理暗火,消滅一切余火),避免小火引發大災,切實提高了草原火災預防、監測和撲救的綜合防控能力,全面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如今,在三秦大地,信息化防火技術正日漸普及:在銅川照金、漢中佛坪縣建成森林防火AI監測平臺;為寶雞市岐山縣的四方山、澇川村、箭括嶺安裝全景紅外視頻監控設備……陜西移動切實把生態治理、治安聯防與數字化力量結合在一起,為省內森林草原加裝防火“智能鎖”。
智慧防汛 織密洪災防護網
夏季到來,群山懷抱的漢中市也將迎來汛期。針對汛期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極端情況,陜西移動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AI智慧感知等信息化技術,聚焦市、縣、鎮、村的感知系統和基層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設,助力漢中市應急管理局探索構建防汛救災“人盯人防搶撤”智慧管控平臺,推動當地應急保障建設,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據悉,智慧管控平臺集成了多種信息化功能,是應急指揮救援的重要支撐。平臺聚焦極端天氣的監測預警,重點從臨災天氣、水情、特大暴雨、超標準洪水測報和預警著手,實現了風險點及事件的地圖打標,可將防汛的風險與次生災害的影響匯聚到地圖上,幫助工作人員全方位研判區域內涉險群眾風險狀況。
“一旦有極端暴雨、超標準洪水情況發生,平臺還可以通過預設的防汛應急預案,根據當地汛情,實現應急響應一鍵啟動、一鍵通知,避免可能引發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陜西移動客戶經理張亞群說。
當遇到突發災害時,指揮人員可通過平臺召開遠程會議,通過圖像接入系統,實時察看第一現場,組織線上商討,聽取事發地情況匯報,并通過應急通信系統下達救援指令,實現統一指揮調度。
智慧消防 筑起安全“防火墻”
走進銅川市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一塊超高清LED大屏24小時顯示全市消防情況。指揮中心的智慧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系統搭載了火災報警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和消防巡檢系統三大功能模塊,通過多級系統數據共享,實現了傳統以“人防”為主向現代化的以“技防”為主的管理模式轉變,并進一步向“智治”升級。
基于5G物聯網、云計算等能力,陜西移動助力搭建的智慧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系統可對智能煙感、水位儀、燃氣、用電模塊等消防設備數據開展監控分析,實現重點單位遠程監管,將消防隱患關進智慧的“籠子”,為消防工作提供可靠支撐。銅川市消防救援支隊工作人員郭達舉例說:“比如高樓水位儀,以前需要人工去到建筑樓頂確認消防用水的水位,現在通過數據傳輸裝置和前端采集單元相互配合,可以實時監測水位、壓力的狀態數據,確保消防用水系統的健康運行。”
此外,為有效追蹤火災情況,智慧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可對火警信息、地點、時間、頻次等多維度呈現,可還原起火點的位置,為火災事故調查提供嚴謹的科學依據。據了解,目前陜西移動已在銅川市布控200多個消防監測點位,接入社區、學校、酒店、景區、醫院等120余家重點單位,覆蓋人口6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