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衛星互聯網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國試驗衛星陸續發射、多地出臺產業支持政策、終端應用不斷普及等。產業各方勠力同心,衛星互聯網產業正加速迎來市場“破繭”和產業鏈“成蝶”的重要歷史發展機遇期。
市場有待全面鋪開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年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規模約為292.5億元,2022年達到314億元,預計2025年將升至446.92億元,2021-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11.2%。從整體規模來看,我國衛星互聯網體量較小,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但受益于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多項鼓勵推動衛星互聯網在各行業規模化應用的政策措施,國內衛星互聯網市場發展機遇良好。
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各省市也紛紛出臺支持政策,如雄安新區勾畫衛星互聯網與商業航天產業圖譜,發布《雄安新區衛星互聯網和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加快把空天信息產業打造成為雄安新區戰略性支柱產業。再如成都發布《成都市促進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實施“蓉城星海”計劃,推動“衛星賦能城市”。
在政策紅利窗口之下,衛星互聯網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我國多個近地軌道衛星互聯網建設計劃相繼啟動,如航天、電子等部門分別啟動了鴻雁、虹云和天象等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計劃,推動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邁向跨越式發展。我國衛星互聯網初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衛星互聯網相關企業注冊量從2020年起開始迅速增多,2022年增長到1.27萬家,2023年1-9月,注冊量已接近1.8萬家,預計注冊量規模還將繼續擴張。更值得關注的是,圍繞衛星互聯網的跨界合作正拉開大幕,通信行業與航天產業開始攜手同行,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滿足未來多元化、智能化的通信需求;網絡安全企業也積極探索衛星互聯網安全這一賽道;多元化的衛星終端加速走向大眾消費市場。
產業發展如火如荼,映射出我國衛星互聯網的光明前景。衛星互聯網將為偏遠地區、海洋、天空等無法通過傳統網絡接入的地方提供高速穩定的互聯網服務,消除地理限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衛星互聯網除繼續賦能通信、導航、氣象觀測等領域外,還將在遠程醫療、智能交通、農業信息化等新興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衛星互聯網還能“走出去”,用航天技術助力“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例如,中國商業航天公司銀河航天近日與馬漢科理工大學在泰國實現了低軌衛星互聯網寬帶通信網絡試驗驗證。
總體來看,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大有可為,市場發展仍有待全面鋪開。
產業鏈震動不小,后勁要足
當前,衛星互聯網產業格局瞬息萬變,撬動產業的杠桿可能是“老將”,也可能是“新兵”,源源不斷的“活水”正涌入這個領域,產業鏈那些令人震撼的事件接踵而至。
近日,中國時空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區注冊成立,注冊資本40億元,業務范圍含衛星導航服務、衛星通信服務、地理遙感信息服務等。該公司由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共同持股。“衛星龍頭企業+特大軍工企業+第一大運營商”的組合讓中國時空信息集團開局打出王炸。
今年2月,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輪融資,單輪融資金額高達67億元人民幣,創下了該領域近十年來的新紀錄,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據悉,垣信衛星正與國際領先企業開展商業化競爭與合作,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并實現全球商用,將有效牽引關鍵性商業航天產業鏈與行業標準的建立,推動衛星互聯網發展與提升產業競爭力,為商業航天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鴻擎科技、搖光星雁等新星座也紛紛“加入戰場”。近日,國際電信聯盟官網顯示,上海藍箭鴻擎科技日前提交了一份“提前公布資料”備案,并在文件中提到一項名為“HONGHU-3”(“鴻鵠三號”)的衛星星座組網計劃,擬在160個軌道平面上總共發射10000顆衛星,業內人士證實了該計劃的存在。
眾所周知,衛星互聯網領域有著極高的技術和資金門檻,從當前各參與主體的衛星制造及發射的進度看,萬顆衛星發射任務要完成并不是一件短周期的事,其中涉及的資金投入、人力投入和技術投入都是巨大的。行業不能“雷聲大、雨點小”,關鍵要鉚足勁兒,后期作出成果,縮短我國與國外衛星互聯網產業的差距。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期待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在通信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空地產業進入“破繭成蝶”關鍵期
相關產業鏈企業紛紛聚力搶占先機
為探討空地融合創新之路
6月24日·北京唯實酒店
2024空間技術融合應用及產業發展論壇
即將舉辦
電科航電
已確認出席
欲知行業動態
與產業鏈伙伴同向同行
即刻掃碼,預留觀眾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