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空域改革的推進,低空經濟在我國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領域。與國際上側重于城市空中交通不同,我國更注重將空域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深度挖掘其經濟潛力。今年以來,全國已發布300余項政策文件,全力推動低空經濟蓬勃發展。
12月18日,在2025 ICT行業趨勢年會低空智聯網創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應用創新中心副主任杜加懂演講表示,目前低空前景良好,需要各方共建低空智聯網的聯合產業生態。
“三通一平” 打造低空經濟發展“良田”
從發展歷程來看,經濟時代的變革往往伴隨生產要素的轉變。農業時代,勞動力和土地是核心生產要素;工業時代,技術和資本要素疊加,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如今,數據成為重要生產要素,標志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
杜加懂表示,空域如同土地,具備生產要素屬性,山東平陰將空域30年運營權出售,更是彰顯了其經濟價值。然而,當前空域開發面臨諸多挑戰,如廈航大廈空域限飛等情況,表明空域開發和數字化迫在眉睫,需對空域進行“三通一平”,將其打造成適宜低空經濟發展的“良田”。
在應用形態方面,低空經濟正經歷深刻變革并呈現顯著發展趨勢。
一是應用范圍從區域非管制走向廣域管制拓展。例如,農林植保作業曾是無人機應用的主要領域,如今城市間物流、載人飛行等應用逐漸興起,但北京四環內等管制空域仍面臨諸多管制問題亟待解決。
二是業務模式從單機業務邁向網絡協同化業務。以往農田中飛手操作無人機的場景,已逐步被無人化飛行、無人機巢配送及一鍵巡線等網絡化協作模式所取代,未來上空將有大量無人機相互通信、協同作業。
三是功能從載物向載人延伸。盡管載人飛行面臨更高的安全風險和裝備要求,但小鵬汽車等企業已開展相關探索,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基于這些發展趨勢,低空經濟應用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梯隊。農林植保和行業巡檢處于第一梯隊,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并向網聯化業務轉型;物流、文旅和城市治理屬于第二梯隊,裝備成熟度較高,但受空域管制和商業買單方限制,處于探索期,市場前景廣闊;空中載人交通處于第三梯隊,因裝備處于試航和運營初期,加之用戶習慣培養及安全因素考量,目前尚處于規劃起步階段,預計2030年左右迎來小規模商用。
構建低空智聯網 加速低空經濟發展
支撐低空經濟應用發展,構建低空智聯網是關鍵。作為低空經濟數字化的底座,低空智聯網由終端、網絡、平臺、算力等構成端到端信息化系統,涵蓋通信網、感知網、導航網、算力網和氣象網五大網絡,主要實現低空數據傳輸與處理、飛行器感知與定位、路徑規劃計算等功能,是低空物流、城市治理、空中交通等應用的重要支撐。
在技術路徑選擇上,5G/5G-A以其網絡容量大、傳輸時延低、可靠性高的優勢,成為通信網絡的核心,融合WiFi、小無線等構建融合網絡;感知網絡采用“5G-A+雷達+視頻”等融合感知體系,以滿足不同場景精度與力度需求;導航網則以北斗高精度導航為基礎。
在發展節奏上,低空經濟初期以航線制為依托逐步鋪開,呈現點線面的發展態勢。具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各運營商形成建設方案,突破技術與政策瓶頸,針對不同空域高度的業務需求制定差異化覆蓋方案;第二階段,在部分地區實現常態化運營,促進網絡、應用與空管深度融合,探索規模化運營模式;第三階段,構建全域無縫覆蓋、常態化運營的低空智聯網,開展延續性研究并進入商業正循環。
當前,低空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需各方協同合作,共同構建低空智聯網聯合產業生態。通過在實驗區內打通應用方、空域管理方、空管方、民航和通信等部門間的環節,拉通需求與建設,形成完整方案與標準,突破關鍵技術,推動低空經濟在我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開創低空發展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