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畢業就獲職稱!“帶著職稱求職”是否打開了就業新通道?
央廣網訊(記者 車麗 周堯 蔡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現在正值春招季,對于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來說,就業時一般標配的主要證件就是學位證和畢業證。但是在安徽的3所高校中,有部分同學畢業時不僅有畢業生、學位證,還有專業技術職稱!這是為什么?
讓畢業生帶著職稱去求職,是安徽馬鞍山市試點的人才培養新模式。2021年,馬鞍山市在馬鞍山學院試點建設全省首家高校產業工程師學院。2023年,試點范圍又擴大到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工學院2所本科院校,達到一定條件的畢業生便會獲得職稱。目前,這種人才培養試點情況怎么樣?“帶著職稱求職”是否打開了就業新通道?
正值生產旺季,安徽省馬鞍山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機械手臂上下舞動。24歲的王騰是這里的工藝工程師,他去年6月從馬鞍山學院畢業,工作半年便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在校期間,王騰獲得了兩項發明專利,多次在技能大賽獲獎,畢業時,他從1000多名參評者中脫穎而出,獲評工程師職稱,接到多家公司拋來的“橄欖枝”。
王騰介紹:“我的論文是在實習期間完成的,學校和公司兩個地方同時各給我安排了一個導師,公司還給我安排了一些相關的技術操作崗、程序編寫等多崗位輪訓。”
王騰說,到企業后能很快上手,和他在校就取得了工程師職稱不無關系。作為試點,他所在的馬鞍山學院2021年建立了“工程師學院”,探索在校畢業生專業技術資格的職稱評審,評定級別包括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等。安徽省馬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懷東介紹,此次試點打破職稱評審年限、能力和業績的限制,更加注重畢業生實踐和動手能力,更加注重學習實績。
李懷東說:“我們組建了由高校、企業、政府相關專家組成的評審組,采取線下會審、集體評議、學校公示等方式,對公示沒有異議的學生,再由我們頒發工程師、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等職稱證書。”
“工程師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有哪些規劃和不同?馬鞍山學院校長李家新介紹,學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大學一年級,開設工程導論、職業與行業認知等課程,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大學二、三年級,開設專業基礎和理論、模塊化實踐等課程,指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論文發表和專利發明,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大學四年級,結合企業生產科研活動,開展綜合實踐,把課堂搬進企業。
李家新說:“對學生來講,他入校以后就有學習目標,引導他認真地學好專業知識,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工程師需要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在學校能夠盡可能地提前培養,讓他們打牢基礎,到了企業以后更早地得到認可,這樣加速我們工程系列人才的培養,提高培養效率。”
馬鞍山學院工程師學院建成了工業機器人、VR、非標自動化等一批實踐平臺,本地50多家規上企業與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開設冠名班、定向班,訂單式培養人才。不過,試點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在校生參加工程師職稱評審,最重要的一項標準就是要到企業實訓8個月。剛開始,一些企業對提供批量實習崗位,也存在一些顧慮。某半導體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熊丹丹坦言:“這些學生進入企業的同時,我們就要安排工程師去帶教這些學生。同時我們還要撥一定的崗位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影響了我們企業的工作效率。”
如何才能打消企業的顧慮呢?安徽省馬鞍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懷東說,人社部門牽頭成立工作專班,通過幾番溝通,讓企業了解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同時還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
李懷東表示:“對于企業和高校建立大學生實訓和實習基地的企業,市里給予最高50萬元的資金補助,來調動企業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目前,安徽已在3所高等院校建立“工程師學院”,展開在校畢業生專業技術資格職稱評定。現在已有1478人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成為擁有學歷、學位、專業技術職稱“三證”的應屆畢業生,工程師學院的畢業生平均就業率比其他畢業生高了近11個百分點。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表示,帶著職稱求職的背后體現的是高校對于產教融合的重視。
趙忠說:“產教融合肯定是一個教育改革的方向,尤其是這種應用性的學科,設立工程師學院可以更好地把人才培養和市場企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配起來。關鍵是用人單位覺得評職稱這位同學他們愿意招聘,愿意雇用,覺得他相關的教育經歷和實踐經驗得到了認可。具體到這次安徽省改革肯定是有意義的探索。”
如何讓高校畢業生更快適應社會、融入職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招來就能用,這是企業的期待,也是人才培養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畢業就有職稱,絕不能降低標準,而只是將評價體系前置。趙忠認為,要把實踐能力培養的“切片”穿插在大學教育中,未來的職場才是職稱含金量的試金石。
趙忠說:“職稱改革也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例如在很多單位,你評上職稱后不一定能聘任你到這個崗位上,所以評和聘是分開的,學校評了職稱以后,可能用人單位不一定認可,那就取決于評的職稱有多大的公信力,質量好不好,歸根到底還是教育部門人才培養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