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創業團隊發布了通用AI智能體產品Manus引發廣泛關注。與傳統AI助手不同,Manus(拉丁文寓意為“手”),不僅能提供建議或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實現AI產品由“腦”至“手”的進階跨越。官方視頻展示了Manus在篩選簡歷、遴選房產、股票分析等三個實際使用場景中的案例。在GAIA基準測試(評估通用AI助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中,Manus在所有三個難度級別上都取得了 SOTA(State-of-the-Art)級別表現。總體來看,Manus可以解決各類復雜多變的任務,通過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在虛擬環境中靈活調用各類模型工具,成功打造了人機協作的全新范式,有望重塑數字經濟時代流量入口,為我國AI產業發展指明了一條基于多模型能力協同的應用創新路徑。為及時掌握相關情況,我們通過調研,對Manus的核心邏輯及其對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初步分析研判。
Manus基本情況
Manus“手腦并用”成功實現從“思考”到“執行”的突破。一是支持復雜任務拆解與執行。Manus與傳統AI工具不同之處在于,可以通過一長串思維鏈和工具調用,獨立完成復雜任務的全鏈路操作,包括目標分解、工具調用、結果交付,最終輸出比較完整、專業的結果。例如,Manus可完成簡歷篩選(解壓文件、分析內容、生成排名表格)、旅行規劃(整合信息、生成定制手冊)、股票分析(數據抓取、生成可視化報告)等跨領域任務。二是支持跨場景多樣化需求,應用領域涵蓋教育(生成教學動畫)、金融(股票分析)、生活(旅行規劃)、商務(供應商匹配)等場景,支持文件處理、內容創作、工具調用等多樣化需求。三是支持多模態交互與可視化。用戶可通過虛擬機界面實時觀測AI的網頁瀏覽、代碼編寫、文件處理等操作過程,增強“真人工作感”。四是支持非在線條件下的異步任務處理。用戶無需保持設備在線,通過“一鍵甩單”將任務交付Manus,在云端完成任務后向用戶通知反饋結果,交付如Excel、PPT、HTML等多格式輸出成果。
Manus自發布后迅速引爆全網,引發國內極高的關注熱度和社會反響。自3月6日發布后,官網注冊流量激增導致服務器崩潰,二手平臺邀請碼價格一度飆升至10萬元,Discord社區涌入超10萬開發者,用戶自發構建2000余條任務模板庫。資本市場聯動效應明顯,A股、港股科技板塊因Manus概念集體大漲,引發金融資本對中國科技股價值重估的強烈預期。有部分媒體將Manus出圈稱為中國AI Agent的“GPT時刻”。
Manus底層邏輯分析
Manus的技術邏輯
Manus未涉及底層模型和核心算法層面的重大技術突破,主要依靠系統設計理念和工程化能力取勝,成功構建了一套支持多模型協同架構和機制,大幅提升產品交付質量。一是靈活的多Agent協作架構。將任務分解為規劃、執行、驗證等子模塊,每個Agent根據任務需求調用最優模型完成相應任務,并基于獨立模型進行相互協作。二是強大的垂直整合和工程化編排能力。Manus并未自研底層大模型,其團隊并不諱言產品的“套殼”特點,有媒體推測其模型能力來自Anthropic 的 Claude,也有業界分析其技術架構可能還包含專用RL小模型(基于通義千問)和自研工具包生態。Manus通過高效的工程化編排與多模型動態調用,有效滿足了Agent交互過程中的規劃、自主、準確三大核心需求。三是順暢的工作流管理機制。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與強化學習算法,將用戶指令轉換為可執行的步驟清單,并調用Python腳本、API接口等工具完成操作。
Manus的商業邏輯
Manus精準定位當前AI應用市場的需求空白,全面升級用戶體驗,善用饑餓營銷手段,在極短時間內掀起國內對AI智能體極高的關注熱度。一是有效填補市場剛需缺口。當前國內AI大模型殺手級應用以聊天機器人為代表,以提供建議或答案為主,隨著個人和企業對處理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需求激增,傳統AI助手難以有效處理,Manus橫空出世以打造“數字實習生”概念重塑生產力邊界,填補了“端到端執行”的空白,實現了從“生成答案”向“交付成果”轉變。二是全面升級用戶體驗。Manus通過封裝多模型能力、可視化界面“真人工作感”設計,降低普通用戶使用門檻,與傳統AI工具形成差異化競爭。同時,Manus具備強大的情境理解與用戶偏好自主學習能力,可結合用戶歷史數據優化任務策略,生成適應用戶偏好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三是營銷策略助推。相比于OpenAI競品DeepResearch需月付費200美元的ChatGPT Pro用戶才能夠使用,Manus通過自媒體集中宣傳、邀請碼稀缺性制造話題,更容易在體驗上形成沖擊,成功激發用戶的好奇心。
Manus的負面爭議
總體來看,Manus技術實現主要依靠現有大模型調用,自主研發的底層技術占比較少,當面對復雜任務時靈活性和適應性可能不足,且容易被復刻超越。一是實測表現與官方宣傳尚存在差距。有實測者發現,Manus復雜任務處理耗時久,如制作PPT和分析報告超40分鐘,部分新聞和報告配圖含無關元素和幻覺,數據分析能力相比代碼能力明顯弱等。從其官方軟文貼圖實際效果看,與豆包等相差不大,甚至相比WPS在部分設計上遜色很多。二是缺乏技術護城河的風險隱患顯現。有開發者指出,Manus核心架構與Anthropic的“ComputerUse”極為相似,在模塊化設計和數據處理流程方面高度重合。Manus發布后,MetaGPT團隊4人僅用3小時即復刻了開源AI Agent產品 Open Manus;同時開源平臺的CAMEL-AI團隊也實現“0天復刻”,而且還將系統中涉及的每個部件單獨開源,供開發者選用。
Manus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Manus作為中國團隊開發的通用AI智能體,盡管缺乏底層核心技術突破、實測表現與官方宣傳尚存差距,但作為繼DeepSeek之后中國AI產業界又一款爆火出圈的現象級產品,打開了一條以集成創新和工程化優化引領AI應用繁榮的產業發展路徑,將推動我國AI Agent性能和滲透率加速提升,推動AI在千行百業的深度應用。
一是Manus為國內AI智能體繁榮打開想象空間、探索實現路徑。Agent被定義為能夠感知環境、自主決策、執行復雜任務的智能實體,是AI應用發展的高級形態。國外科技巨頭紛紛加大在該領域的競爭布局,積極搶占未來互聯網流量入口。去年以來,Anthropic公司將 Claude 3.5 Sonnet模型升級“Computer Use”新功能,使其能夠像人一樣操作使用計算機,包括滾動屏幕、移動光標、點擊按鈕、輸入字符。谷歌發布Project Jarvis可以幫助用戶管理電子郵件、組織文件和進行研究。OpenAI以GPT-4o為基礎推出Operator,具備讀、寫及鼠標操作能力,可代用戶執行上網搜索、調用程序甚至完成網購下單。此次我國成功推出Manus,是繼DeepSeek走通“低成本+開源”路徑實現模型平權后,國內團隊將針對單個大模型的MOE(混合專家模型)架構應用于“多模型集群”的成功實踐,并基于對大模型集群的工程化編排,實現了在通用型AI Agent產品化打造方面的又一突破,將加速AI智能體在各行各業的深度應用。
二是Manus類應用使算力消耗量陡增,將大幅提升國產算力需求。從工作方式看,Manus的多代理架構(Multi-Agent)需拆解任務并協同多個獨立模型執行,其在云端的虛擬機運行并支持非在線、多任務、多對話工作進程,均會顯著增加算力消耗。研究機構預計,相比DeepSeek單次對話需1k Tokens,Manus的智能體任務單次Token需求高達100k,算力需求直接擴大了100倍。在傳統大模型開發中,80%以上算力投入訓練階段。從長期趨勢看,以DeepSeek-R1、QwQ-32B等為代表的開源模型在持續大幅壓降模型成本的同時,以Manus為代表的Agent應用帶來的算力消耗是純AI對話應用的百倍乃至更高。未來Agent應用全面爆發將帶來推理算力消耗占比大幅提升,疊加模型算力成本的持續下降,將激發更強應用、更多使用,從而對國產算力需求構成長期支撐。
三是Manus帶來的AI技能平權有望激起新一輪創新創業熱潮。Manus通過模型組合、多模型混合調用等創新,不需要開發者深入理解模型內部結構和微調算法,也可以做出變革性產品。Manus在未投入大量成本訓練或者微調模型的情況下,就做出可完成復雜任務的應用,為企業和個人在新一輪AI浪潮中提供了輕資產創業的可能。特別是對醫療、教育、金融等數據密集型行業,未來將逐步降低對大模型廠商的技術依賴,利用開源大模型并通過簡單的模型調用,也可以完成高性能智能體的搭建,推動場景應用成本和技術開發門檻雙降。
四是Manus推動AI產業發展從技術創新導向轉向兼顧注重產品體驗。在Chatgpt、DeepSeek、Qwen等產品的技術突破中,Manus的模式創新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主要原因是它解決了真正的用戶問題,將原先需要自己提問,然后根據問題回答的大模型使用模式,變成“一句話”任務執行模式,將大模型從一個“知識庫”、“百科全書”,真正變成一個生產工具,解決用戶問題,提升用戶體驗。這將引爆AI企業對應用創新和體驗提升的關注和投入,逐步推動整個行業的產品體驗上升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