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成式AI領域迎來關鍵發展期,基礎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態大模型技術突破頻現,正從技術創新向產業應用深度滲透,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智能引擎。近日,IDC中國研究總監介紹,2025年1月至5月,國內外科技企業圍繞基礎大模型展開密集技術布局,多模態大模型的持續突破推動生成式AI從技術創新階段向產業重塑階段加速演進。
基礎大模型技術突破顯著,多模態成主流方向IDC
最新研究顯示,2025年1月至5月,國內外多家科技企業密集發布新一代大模型產品。1月,MiniMax推出包含文本和視覺語言模型的MiniMax-01系列,DeepSeek-R1、Kimi k1.5等模型也相繼問世;2月,Qwen2.5-Max、Claude 3.7等模型發布;3月,Qwen2.5-Omni-7B、文心大模型4.5及文心大模型X1混元T1正式版等上線;4月,Joy industrial Claude 4系列、豆包語音播客模型等推出;5月,Llama 4、Firefly Image Model 4 Ultra等模型發布。
從技術路徑看,多模態大模型成為主流發展方向。阿里巴巴通義千問2.5 Omni、百度文心大模型4.5、科大訊飛星火多模態大模型等產品,在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理解與生成能力上持續提升。例如,商湯日日新Sense Nova V6、字節跳動豆包視頻等模型,進一步拓展了多模態應用場景。
生成式AI市場快速增長,企業應用需求旺盛
技術突破推動生成式AI軟件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生成式AI軟件市場規模約48.9億元,預計到2028年,大模型開發軟件公有云模式市場規模將達208.5億元,生成式AI應用軟件公有云模式市場規模將達140.7億元。
企業在AI平臺建設中更注重實際應用能力與現有基礎設施的集成。調研顯示,43.8%的企業將“開發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能力”作為評估AI平臺的最重要因素,43.6%的企業關注“與現有IT基礎設施的集成”。在部署方式上,40.3%的企業傾向于“能在公有云和專用環境中部署模型或應用”。
消費級應用全面爆發,重塑多行業生態
消費級市場成為生成式AI應用爆發的重要領域。智能助手、AI搜索、語音、圖像、視頻等領域涌現出眾多典型應用。例如,DeepSeek、豆包、Kimi等智能助手提供智能問答、日程管理等服務;秘塔AI搜索、納米AI搜索等滿足學術研究、專業資料查詢需求;魔音工坊、通義聽悟等助力語音創作與記錄;美圖秀秀在圖像生成與設計領域廣泛應用;快手可靈、萬興天幕等實現視頻自動剪輯與多模態內容創作。
在智能硬件領域,小米小愛、雷鳥眼鏡等產品通過AI技術提升用戶體驗;汽車行業中,小鵬、理想等企業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借助AI技術實現實時路況導航與車路協同。
未來發展趨勢明朗,開源與多端部署成關鍵
IDC預測,未來24個月,基礎大模型發展將呈現多大趨勢。“多模態”“具身智能”“端側推理”等成為關鍵詞,開源多模態基礎模型與大型專有模型的性能差距將不斷縮小。
企業對統一AI平臺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需要平臺具備生成式AI生命周期管理、私有化云平臺集成、模型中樞構建、RAG管道開發等能力,同時實現輕松部署、治理與監控。
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應用的深入拓展,生成式AI正從工具層面向基礎設施層面演進,未來有望成為核心操作系統,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動力。盧言霞表示,企業應積極擁抱大模型與生成式AI應用,在內部鼓勵員工嘗試AI開發工具,提前布局未來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