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海7月13日電(翟李強 謝金玲)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信息部主任于凱12日在廣西北海市表示,近十年,全國特種設備保有量的年增長率維持在7%左右,未來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監管環節中,人工智能和智能設備將是實現智慧監管的重要工具,智慧監管的實現將有效地提高監管效能,保證特種設備安全運行。
7月12日,廣西北海市舉辦特種設備人工智能監管交流會。翟李強 攝當天,廣西北海市舉辦特種設備人工智能監管交流會,來自特種設備領域的專家學者、特種設備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及特種設備使用單位代表等,共同探究人工智能賦能特種設備安全新路徑。來自特種設備領域的專家及移動信息的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賦能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等方面進行現場交流。
于凱指出,全國特種設備數量從2015年的1100萬臺,增長到了去年的2294萬臺。從去年的整體特種設備數量來看,電梯數量的占比將近50%,數量的增加也帶來了此類設備監管壓力的提升。此外,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方面的監管,尤其是叉車的安全使用也需要監管部門及相關機構重視。
“安全管理面臨新挑戰,監管創新勢在必行。”北海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前海指出,要向科技要能力,向創新要安全,進一步深化智慧系統應用,破解監管難題,推動監管向“智慧化、精準化、高效化”升級。
圖為交流會現場展示的智能安全帽,它集成高清攝像、實時定位、多態報警、遠程通話等功能于一體。翟李強 攝“特種設備安全是‘生命線’。”北海市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監察員龐東成介紹,電梯安全AI監管模型具備物聯網智能監控功能,利用AI監測裝置及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技術,自動識別困人故障并呼叫救援人員,自主篩查識別違法線索并預警,大幅提升電梯救援效率,并為精準執法提供數據支撐。
北海市鐵山港區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監察員莫艷艷現場展示一款AI安全監管智能頭盔時說,過去,特種設備監察員走進工廠、攀上鍋爐、深入設備,憑借的是雙眼的銳利、雙手的記錄、雙腳的丈量,效率低、風險高。而AI的賦能,讓安全監管從“人眼觀察”躍升為“智慧洞察”,從“經驗判斷”進化為“數據決策”,讓安全監管變得更精準、更及時。
張前海表示,此次交流會的舉辦,對于加快人工智能在市場監管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科技賦能治理現代化、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