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永欽
馮曉英 高治剛
自1996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實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貧困地區社會發展項目”(SPPA)的地區,內蒙古烏審旗婦聯緊握小額信貸這把“金鑰匙”,為農村牧區婦女創業夢想注入源頭活水。二十九載深耕,項目資金已發展到852.3萬元,覆蓋全旗5個蘇木鎮、39個大組、152個小組的3.4萬(人次)農牧民婦女
“沒有SPPA項目,就沒有我的今天。20多年前婦聯給我的500元項目款,像一顆火種,點燃了我的創業夢想,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站在自家的牧家樂院中,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女企業家阿拉騰圖雅感激地說。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呼和淖爾嘎查的阿拉騰圖雅,是烏審旗SPPA項目惠澤萬千婦女的生動縮影,更是這片土地上促進婦女就業增收、賦能“半邊天”綻放光彩的璀璨實踐。
發家致富的“金鑰匙”
自1996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實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貧困地區社會發展項目”(SPPA)的地區,內蒙古烏審旗婦聯緊握小額信貸這把“金鑰匙”,為農村牧區婦女創業夢想注入源頭活水。
項目基金從最初的189.6萬元起步,貸款額度從每人500元躍升至如今的一萬元。二十九載深耕,項目資金已發展到852.3萬元,覆蓋全旗5個蘇木鎮、39個大組、152個小組的3.4萬(人次)農牧民婦女。
據介紹,烏審旗立足旗情與項目實際,出臺了《烏審旗SPPA項目管理辦法》,并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將貸款年利率從9.6%大幅下調至3.1%,以政策“組合拳”精準護航婦女創業之路。
圖克鎮黃陶勒蓋嘎查娜木日浩日樂的“餃子傳奇”故事,在當地SPPA項目戶中廣為傳頌。“我沒出嫁時就知道有這個項目,婚后家里牛羊少,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就是靠著項目款,買了牛肉和面粉,天天在家包餃子,再拿到鎮上超市寄賣。”
就這樣,娜木日浩日樂靠著賣餃子掙到了“第一桶金”,此后又蓋了蒙古包,辦起了牧家樂,一步步走上增收致富路。
為婦女就業創業搭建廣闊舞臺
“銀川之行讓我打開了思路。過去養牛全憑土辦法,缺乏科學意識。那次培訓,不僅解了惑,更是幫我打開了科學養殖的大門。”一名參加過培訓的婦女感慨道。去年4月,烏審旗婦聯組織40余名項目骨干戶,赴相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學習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旗婦聯深諳“授人以漁”之道,將技能培訓作為促進婦女就業創業的核心抓手。充分發揮“聯”字優勢,攜手企業、培訓機構、社會組織,引入手工項目,打通銷售渠道,精心組織種植養殖、電商、民族手工藝等緊貼需求的實用技能培訓,為婦女就地創業、就近就業、靈活就業搭建廣闊舞臺。
阿拉騰圖雅便是受益者之一。“SPPA項目的第一筆款,我買了高檔面料絲線,繡制煙袋、靴套、寵物衣服……當年僅此一項就增收1.4萬元。”在項目助力下,她的“金霞傳統刺繡屋”入駐大學生創業園,并發展為民族文化公司,成為傳承技藝、聯結姐妹、共拓市場的溫暖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SPPA項目已累計開展種植養殖、刺繡、奶食品加工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近1200場次,惠及婦女近5萬人次。
互助精神催生溫暖力量
“多虧了姐妹們幫忙剪羊毛,不然我真不知要忙到啥時候。”牧民蘇布德高娃看著前來解困的塔來烏素嘎查SPPA項目組成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到了剪毛季,牧區家家人手告急,十幾名項目戶成員聞訊后迅速集結,短短一天時間就剪完了。
“互助、互帶、互幫、互動”——這樸實的八字精神,早已融入烏審旗SPPA項目。婦女姐妹們在生產上搭把手、生活上扶一把、情感上心連心、資金上共周轉。正如蘇力德蘇木陶爾廟牧民嘎查薩日娜所言:“如今條件好了,1萬元項目貸款不算很多,但SPPA項目凝聚婦女的這份情誼與力量,讓我舍不得退出這個大家庭。”
據了解,項目實施以來,烏審旗SPPA項目婦女開展的剪羊毛、掰玉米、資助困境婦女兒童等志愿服務近萬場次,這份超越經濟價值的凝聚力,催生出溫暖人心的力量。
烏審旗婦聯主席劉萍表示,旗婦聯以小額信貸為抓手,持續推動農村牧區婦女創業就業,助力鄉村振興。SPPA項目不僅解決了女性創業的資金難題,更通過互助合作、技能培訓等機制,激發婦女內生動力,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她力量”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