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衢州8月12日電(左宇坤 陳溯 吳君毅)在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生物基化學品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員王洪坤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看似和普通白紙無異的疏水紙。但不同于普通的紙張沾上水就會被潤濕,這張白紙被噴上水后則像一片荷葉,承托著水珠在上面晃來晃去,一點也沒被浸潤。
王洪坤介紹,這張“荷葉紙”的特別之處在于有一層納米纖維素涂層。納米纖維素是植物纖維的“納米鋼筋”,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高性能造紙化學品,可顯著提升特種紙的力學強度、光學透明性、阻隔性和功能性(如電磁屏蔽)。
因為其高長徑比、低密度、高強度、低熱膨脹系數、高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生命健康、電子信息和復合材料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廣泛應用于標簽離型紙、高透明紙、電解電容器紙等高端特種紙領域,助力產業綠色升級,是我國造紙、紡織等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材料之一。
“過去的特種紙屬于高耗能特種紙,大多會使用到硅油等非環保涂層材料,又無法回收再利用。”王洪坤表示,團隊打造的納米纖維素涂層的疏水紙,原料來自于天然的植物纖維,為農業廢棄物的高效利用和高性能生物質復合材料的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們的纖維素是從秸稈、毛竹等廢棄物中提取的,再制備得到納米纖維素。”如同王洪坤所言,如當一卷紙的原料從森林轉向農田,背后是許多曾經的高耗能產業正在書寫的嶄新未來。
航拍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常山港院區。 供圖在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簡稱浙大衢州“兩院”)的生物基化學品研究所實驗室里,秸稈搖身一變,以可再生航空燃油、農用地膜、特種紙等形態出現。不僅可以獲得“秸稈變衣服”“秸稈變地膜”等生物新材料,還可以實現“秸稈變乙醇”“秸稈變航油”等生物基能源。
創新與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近年來,衢州大力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與浙江大學共建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衢州研究院,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產業鏈,打造高能級科創與成果轉化平臺,不斷提升產業“含新量”“含金量”。
衢州市常山縣有一種名為常山胡柚的特色水果。結合當地特色,浙大衢州“兩院”聚焦胡柚全果高值化利用(全果利用與成分提取):果皮提取柚皮苷(食品添加劑),果泥(化妝品原料),果渣(生物質原料),助力“吃干榨凈”零廢棄,提升綜合收益。
“2022年,我們和常山縣一家企業進行技術合作,為它進行中試技術開發。開發的產品是從胡柚果皮中經過物理提取與化學轉化,得到的一個高附加值產品——新橙皮苷二氫查爾酮。”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專用化學品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玲對記者介紹,它的甜度是白糖的1500-1800倍,幾乎沒有熱量且很健康,可以作為代糖使用。
但這家企業規模較小,如果自己建設中試生產線需要投入很大。劉曉玲表示,浙大衢州“兩院”中試平臺為其減少了大量設備和人力成本。經過中試開發后,企業獲得了從小試到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驗證和安全保障。
中試平臺是緊密連接創新鏈上下游的重要橋梁,加快中試基地建設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依托浙大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衢州完善的化工產業配套支持,還有專業化的中試設備,成為懂行的技術“陪跑員”,幫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
該中試平臺受到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的青睞。截至目前已入駐中試項目51項,完成中試證39項,吸引多家外地企業來衢開展中試,形成“中試+招商”的窗口效應,目前中試平臺已列入首批工信部制造業中試平臺重點培育庫。
從納米纖維素涂層的“荷葉紙”到胡柚全果的高值化利用,從秸稈變航油到中試平臺的“陪跑”服務……在這里,農業廢棄物煥發新生,傳統產業邁向高端,中小企業獲得騰飛的翅膀。這種以科技創新助力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真實實踐,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搖籃,更是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典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