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 蘭云鵬
近年來,重慶緊緊圍繞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實施“巴渝工匠”行動,創新政策、優化服務,培養出大批技能人才。截至2024年底,全市技能人才達550.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6萬人,占比32%,保持西部領先。
從整體上看,盡管技能人才基數比較大,但在新興領域,技能人才供給依然不足。特別是伴隨產業智能化升級轉型,技術技能型、復合型技能人才求人倍率一直維持在1.5以上。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大,存在“技術迭代速度”與“人才供給滯后”的錯位。
中智調研數據顯示,在2024年高校畢業生招聘中,新質生產力集聚行業(崗位)明顯增多,新能源汽車、生物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行業領域應屆生招聘人數占到整體招聘計劃的45%~60%,但院校供給還有一定的缺口。
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自身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也不夠,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情況。在一次培訓動員會上,一家小微企業負責人說,企業培養技術技能骨干周期長、成本高,特別擔心培養的技術技能骨干成名后,被其他企業高薪挖走。加之人手緊張,難以安排一線技術骨干脫產參加技能培訓、交流研修活動。
不僅培訓程度不夠,有些企業激勵機制也不夠健全,未能有效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
一位技工院校負責人談到,技工教育是專注培養一線技術工人的職業教育類型,教學實訓設備多、成本高,但在教育資源實際分配中,技工教育處于末端,投入少、基礎薄,制約了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為加快帶動全市技能人才培養,目前,我們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97個、技能大師工作室304家,建立市級技能人才培養平臺600余個,近年累計培養的高技能領軍人才超過6000人。各級各類平臺的搭建,夯實了技能人才成長成才基礎。
我們采取培訓與就業聯動的方式,2024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7.36萬人次,促進就業超過10萬人,與全市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匹配度提升至88%。
(光明日報記者 李宏、張國圣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