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會給人們的心理和身體帶來雙重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重大且長久的,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的心理學家針對戰后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實驗和調查。
這次實驗對象涉及七萬名兒童。心理學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戰爭對于家庭的影響,許多孕婦參與了這次研究,此次實驗歷經七十年,橫跨五代人。
實驗結果顯示:“那些最終能夠在各個領域發光發亮,取得最終成功的孩子,與他們的先天智商之間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主要影響他們的是家庭因素?!?/p>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永遠都感受不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極端壓力。
現代人的主要壓力來源便是工作,但是這樣的壓力相比于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壓力而言幾乎為零,戰爭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身心負擔,尤其是心理壓力,
并且這種壓力具有持久性和長期性。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后,很多軍人也會出現精神障礙,而普通人也會出現戰場疲勞癥。
這樣的戰爭后遺癥表現為情緒長期處于沮喪狀態,內心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狀態,對于外界的反應減少。
大多數軍人在戰后會因戰友戰死而自己獲救而產生罪惡感,甚至會對同伴產生攻擊行為,與家人和親人變得疏遠。
長期生活在戰爭當中,人們的心理健康會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并且會影響自己的下一代,兒童從小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當中,與生活在正常環境當中的孩子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差別。
心理學家就此得出結論:家庭環境以及成長環境會對個體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家庭經濟條件富足的經濟條件能夠有效地避免許多生活當中的問題,即使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也能夠通過錢來解決。貧困的經濟條件的確會對兒童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投資方面。
三到六歲是兒童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貧窮家庭的孩子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會遠遠落后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最為關鍵的是物質方面的貧窮,會導致個體形成貧窮心理。
同時也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貧窮陷阱”,個體會因為長期生活在貧困的環境當中,一步一步地落入無盡的深淵。
首先,貧窮會限制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引起人力資源的退化。其次,在孩子成年之后也會因為貧窮限制自己的認知范圍和活動范圍。
最終他們只能夠游離于社會的邊緣,從事底層工作,逐漸被社會淘汰。
即使想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會因為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而錯失良機。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狀態,從此萎靡不振。
導致這一切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就是稀缺心理,心理學家認為窮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會越來越窮,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奮不夠聰明,反而是因為他們過于“勤奮”。
貧窮家庭的孩子通常更注重于解決眼前的生活問題,因此無法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長期規劃,這導致他們會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當中,逐漸失去自己對人生的追求。
父母的素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會對孩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若是出生在貧窮家庭,但能夠擁有一對積極向上樂觀的父母,
那么孩子也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形成健全的人格。
不需要父母擁有特別高的智商和超強的能力,但需要父母擁有積極且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穩定的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兒童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富人家的孩子不一定十全十美,寒門亦能出貴子,這大多與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父母的言行舉止以及思想素質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并且父母對兒童產生的影響,高于環境對兒童產生的影響。
心理學家在大量的數據研究和分析后發現,許多家庭經濟條件貧困,但心態十分樂觀積極的老人,都能夠養育出十分優秀的子女。
反而許多富二代因為從出生就能夠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而變得頑劣不堪。
與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心理影響相同,父母和原生家庭給個體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且長期的,父母應該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給子女做好榜樣,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而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