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會進校園
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在桐廬縣各地啟動開展,活動將持續到9月底。桐廬縣科協特別邀請了中科院老科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健民教授到桐廬為縣實驗初級中學的學生們帶來精彩的科普講座。
胡健民長期從事造山帶構造變形與構造演化研究,先后參加我國第22次、29次南極考察及中智南極合作考察。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4部,獲部委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胡健民為現場的同學們作了主題為“親歷南極,探索地球演化奧秘”科普報告,并在現場展示了實地考察的珍貴影像:三次南極極地之旅,橫跨東西,尋找這個充滿神秘、酷寒的大陸最后板塊碰撞和拼貼的證據;發現能為確認普里茲構造帶為碰撞造山帶提供巖石學證據的鎂鐵質高壓麻粒巖;近距離觀察帽帶企鵝的群居生活,美妙炫目的極光帶……這些珍貴影像激發了同學們對南極科學探索的熱情與研究的向往。
桐廬縣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普報告會意在增加青少年科學知識,增強科學興趣。下一步,縣科協會陸續開展全國科普日的相關活動,線上與線下統籌推進,開展網絡科普競賽、網上健康科普大講堂等針對不同群體的線上活動,帶動廣大公眾參與線上科普活動。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夢想和科學志向,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
9月15日,桐廬縣科協會同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等單位,在桐廬經濟開發區舉辦了一場助力“未來工廠”建設專場數字經濟科普大講堂活動。專家報告講座,為桐廬縣企業未來工廠建設提供了政策解讀、方案支持及產學研全周期數字化技術和標準服務,充分發揮了科協組織智庫支持科創服務助力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
“家門口”體驗奇幻科技 科技大篷車巡展來“臨”!
在自稱可以挑戰“百科全書”的機器人前,小“科技迷”們排起長隊,前來應戰人機知識問答;戴上VR眼鏡后,3D實景模擬出的電梯事故、火災、地震等災難引發孩子們連連“呼救”;體驗者在郵筒前錄下聲音,聲紋被“戳章”印在明信片上,寄往大江南北……
9月17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為主題的2022年杭州市臨平區全國科普日暨科技大篷車公益巡展活動浙江站啟動儀式舉行。
科技大篷車展覽共分為“遇見科技”“感受科技”“了解科技”和“共筑未來”四大模塊,20多個展項覆蓋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醫療急救、災害自救、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識,吸引青少年開啟“科技奇妙闖關之旅”。?
“科技大篷車公益巡展(浙江站)從臨平發車,大大增強了臨平區全國科普日活動的科普濃厚氛圍,提高了活動含金量。”
近年來,臨平區科協不斷引入優質科普資源,培育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科普示范陣地建設工程。
啟動儀式現場,“科普‘臨’距離”品牌發布。“科普‘臨’距離”寓意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撒播科學的種子,自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黨建+科普”的宣傳模式,開展系列化重點科普行動,打通科普宣傳最后一公里,將科學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實現科普零距離。
啟動儀式上,市、區領導為臨平區人工智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正式命名為市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為5家區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021-2023年度)授牌,為臨平區科普志愿者服務分隊授旗。
近年來,臨平區科協不斷引入優質科普資源,培育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科普示范陣地建設工程,以科普游、研學游等青少年喜聞樂見活動形式,創示范、優服務、惠民生,以“科創筑夢”助力“雙減”。
在9月15日啟動的臨平區科普周期間,臨平區科協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生態養殖等科技發展前沿領域,征集了194項科普活動,讓更多公眾零距離感知科技魅力。??
作者: 吳林芳、張曄敏 來源: 杭州市科協、臨平區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