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0 月 19 日,SK 海力士正式收購英特爾 NAND 閃存及 SSD 業務,而 Solidigm 品牌的誕生就是這場收購案后 SK 海力士第一個大動作。作為初創品牌 Solidigm 面臨巨大的挑戰,但同時手握 SK 海力士和英特爾兩家技術、資源和人才,Solidigm 才成立不到一年就先后發布了企業級 SSD 和消費級 SSD 產品。
本次我們要評測的這款產品,是 Solidigm 發布的第一款消費級固態硬盤,型號為 Solidigm P41 Plus,定位入門級,適用平臺為 PCIe4.0。這款產品能否集兩家之長,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呢?
包裝用料
Solidigm P41 Plus 包裝風格簡約,白色為主色調,紫色為強調色,體積比主流固態稍大。包裝正面印有 Solidigm 的品牌 Logo、產品型號、容量版本以及適用平臺。
Solidigm P41 Plus 包裝背面,印有各種認證和標識信息。
拆開外包裝,內含硬盤本體和配件兩件套,即透明硬質收納盒、說明書。
Solidigm P41 Plus 的零售版本為標準 2280 長度規格,其余長度將用于 OEM 渠道銷售。硬盤采用單面 PCB 設計,正面是貼有產品 Logo、產品型號等信息的標簽。
Solidigm P41 Plus 背面印有硬盤的基礎信息和認證標識等,IT之家這次拿到的是 1TB 容量版本,此外 Solidigm P41 Plus 還提供 512GB 和 2TB 版本。
揭下正面的標簽可以看到,Solidigm P41 Plus 的 PCB 上有 NAND 閃存芯片和一顆存儲顆粒,中間地方空出,說明這塊硬盤采用了 DRMA-Less 無緩設計。
主控方面,Solidigm P41 Plus 采用了與中國臺灣的慧榮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 SM2269XTF 主控芯片,該主控基于 12nm 制程工藝,內置雙核 ARM R8 CPU 和 4 個 16Gb / s PCIe 數據流通道以及 4 個 NAND 通道,每個通道最高可達 1600MT / s,支持自動調整多核負載。
SM2269XTF 采用 DRMA-Less 結構設計,支持主機托管緩存技術,適合制作小尺寸固態,提供更好的安裝兼容性。
右側是單顆型號為 29F08T4A0CQK2222257 的存儲顆粒,容量為 1024GB。采用的 NAND 閃存為 144 層的 3D QLC 顆粒,來自英特爾。1TB 版本的寫入量上限為 400TBW,保修期限則為 5 年。
值得一提的是,Solidigm P41 Plus 并非提供單一的硬件部分,名為 Solidigm Synergy 的配套軟件也是使用時必裝的,還需要安裝 Solidigm 的存儲驅動,才能獲得完整的體驗,這點我們后面會詳細聊到。
性能實測
Solidigm P41 Plus 的定位是入門級消費固態,從官方提供的性能參數上看,1TB 版本最高可以達到 4125MB/s的順序讀取速度,2950MB/s的順序寫入速度,4K 隨機吞吐量則分別可達最高 225KIOPS 和 520KIOPS,順序讀取速度比 PCIe3.0 平臺還是要高出一截的。
本次測試采用的硬件平臺如下,12 代酷睿 i5-12600K 處理器,微星魔龍 GAMEING Z TRIO RTX3060Ti 顯卡,微星 MAG B660 MORTAR DDR4 迫擊炮主板,英睿達鉑勝 DDR4 3600MHz 8GB*2 內存套條,以下所有測試都基于該平臺進行,結果僅供大家參考。
首先IT之家通過 AS SSD 軟件進行三輪理論跑分,我們分別在空盤狀態下測試了 1GB、5GB 和 10GB 三種文件模擬大小,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1GB 大小下順序讀寫速度分別為 3656MB/s和 2778MB/s,總分來到了 4541 分,延遲做到了 0.023 和 0.03。
在 5GB 文件模擬大小下,連續讀寫、4K 讀寫和 4K 隨機讀寫的成績基本持平,連續寫入速度更高一點,但寫入延遲時間由 0.03ms 增加到了 0.145ms,總分略有降低。
在 10GB 文件模擬大小下,連續讀寫和 4K 讀寫速度依舊持平,不過 4K 隨機寫入速度下降了 250MB/s左右,寫入延遲進一步增加到 0.295ms,總分稍有回升。總體來看在空盤狀態下,這塊硬盤持續讀寫大文件和 4K 讀寫能力還是不錯的,4K 隨機寫入速度隨著文件增大出現掉速屬于意料之中,寫入的延遲變化比較明顯,但在正常水平范圍內。
最大隨機讀寫指的是一秒內進行了多少千次的數據吞吐量,單位是 KIOPS,數字越大越好,此時會以線程多開和深隊列進行,所以非常考驗固態硬盤的極限能力,這個數據對日常使用的影響不大,但對于專業用途的消費者比較有參考意義。
我們將測試單位換成 IOPS 再跑一遍 1GB,此時第三行的 4K 隨機吞吐量分別為 228KIOPS 和 541KIOPS,這個分數和官方宣稱的理論速度非常接近,寫入吞吐量甚至還高出將近 2 萬分,符合宣傳預期。在極限狀態下 AS SSD 的總分再次回到了 4500 + 分,性能趨于穩定。
考慮到 AS SSD Benchmark 的算法會導致分數偏低,我們又通過另一款專業硬盤測試工具 CrystalDiskMark 進行了復測,在 1GB 文件模擬大小下 Solidigm P41 Plus 跑到了 4171MB/s的順序讀取速度和 2968MB/s的順序寫入速度,這組成績和官方的理論宣傳數據幾乎吻合。由此也可以看出,Solidigm P41 Plus 確實是定位入門消費級,峰值速度并不算它的強項。
相比空盤狀態下的表現,大家應該更關心滿盤狀態性能,畢竟硬盤本身就是用來裝東西的,尤其是對于有大容量存儲需求的用戶來說,滿盤或接近滿盤后是否有性能上的損失,比空盤性能重要得多。所以我們又將 Solidigm P41 Plus 寫入 793GB 文件,此時 CDM 顯示占據了 83% 的容量,再跑一遍測得 4109MB/s和 2962MB/s的順序讀取 / 寫入速度,可以說毫無掉速。
我們都知道 4K 指的是 4KiB Q1T1 小文件進行的隨機讀取,而對應的延遲則是該測試時訪問硬盤的平均響應時間,一般來說 4K 分數越高,延遲分數就越低。這項測試很接近大家日常使用中,拷貝包含多個文件的文件夾使用場景,通過 CDM 的測試,它的 4K 隨機讀取速度為 84,延遲為 48,跟旗艦固態比自然是有一定距離的,不過這個表現還算不錯。
七讀三寫指的是 Q1T1 低隊列深度下以 4096 字節進行的七分讀取 + 三分寫入的混合讀寫測試,通常來說當你從硬盤中啟動軟件或者打開游戲加載、地圖加載時,絕大多數使用的還是 4KiB 左右的超小文件,而且既有讀取又有寫入,讀取操作占比更多,且硬盤的兩種工作狀態同時進行,所以這項測試非常貼合消費者的日常使用場景,而且恰好 Solidigm P41 Plus 宣傳的就是針對低隊列深度下的體驗進行優化,滿足日常工作和娛樂需求。
我們從 8.0 以上版本的原版 CDM 中可以調出這個測試組合,大家只要看圖中第三列第四行的最后一個數據就行,數值越大越好。Solidigm P41 Plus 的分數為 106,具體是什么概念呢?大家目前最為熟知、用在高端全能本和游戲本上的 OEM 固態三星 PM9A1,其 1TB 版本的七讀三寫分數為 104 分-105 分左右,這樣看 Solidigm P41 Plus 的日常表現一點都不差。
PC Mark 8 作為一個綜合向 PC 測試軟件,里面也包含了非常詳細的、針對硬盤的存儲性能測試項目,測試結果囊括了分數、帶寬以及從游戲測試、辦公軟件和專業軟件等 10 個項目的子分數,涵蓋了各方面的評估,非常齊全,能夠提供不錯的參考價值。Solidigm P41 Plus 在此項測試中的綜合分數為 5076 分,讀寫綜合分為 662MB/s。
PC Mark 10 提供 2 種測試類型,即完整系統盤和數據盤,根據 Solidigm P41 Plus 的特性,我們選擇了日常處理文件頻繁的系統盤類型進行跑分,Solidigm P41 Plus 在此項測試中的綜合分數為 3116 分,帶寬為 500.33MB/s,平均存取時間為 54us。
溫度方面,待機時 Solidigm P41 Plus 的硬盤溫度為 38 度,日常讀取、寫入時的工作溫度是 42-48 度,跑分極限負載時的溫度是 65 度。
Solidigm Synergy
前面我們有提到,Solidigm P41 Plus 并非單一硬件,Solidigm Synergy 這款管理軟件和 Solidigm 驅動程序是組成完整體驗不可獲取的一部分,因為涉及到核心體驗的 SLC 緩存機制需要配套軟件才能更有效率。
當我們從官網下載 Solidigm Synergy 管理軟件時發現,頁面會自動跳轉至英特爾官網,而且工具的實際名稱為 Solidigm Storage Tool。
Solidigm Storage Tool 的主界面提供了當前系統中所有硬盤的基本信息,包括型號、固件版本、驅動供應商等,并實時展示硬盤的預估壽命健康,工作溫度和可用容量信息。
Solidigm Storage Tool 提供了很多功能,比如你可以在里面查詢、下載硬盤的固件文件。
通過掃描,快速和全面診斷硬盤是否存在問題。
在移除分區后,安全擦除硬盤。
不過最重要的兩個功能是性能助推器和主機托管緩存。性能助推器可以清除固態中被占用的緩存,從而提升硬盤的即時性能。
主機托管緩存是用來優化 SLC 緩存,傳統 SLC 緩存會依照寫入數據的新舊程度決定是否占用緩存,最新寫入的數據一定會進入并占用緩存。而主機托管緩存的邏輯是,記住用戶最常用的文件和程序,智能保存在緩存中,從而提升使用效率。也就是說,無論是不是最近寫入的數據,只要訪問的文件或程序頻率很高,就會被選入緩存池,隨用隨調。
那么這個主機托管緩存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硬盤性能的一致性。比如前面的測試中,空盤和 80% 臟盤時讀寫速度的差距很小。如果我們禁用這個性能托管結果又會如何呢?影響最大的就是多線程深隊列下的 4K 隨機吞吐量,禁用后最大讀取吞吐量變成 218KIOPS,少了 1 萬分;最大寫入吞吐量變成 401KIOPS,少了 14 萬分。
而在 CDM 中,同樣測試 RND4K Q64T4 這項的最大吞吐量,開啟主機托管緩存時的分數為 228KIOPS 和 529KIOPS,禁用主機托管緩存時的分數為 226KIOPS 和 435KIOPS。
再舉個例子,開啟 / 關閉主機托管緩存,第四行的 4K 隨機寫入速度分別為 764 和 664,差距也有 15%,建議大家盡量開啟主機托管緩存使用 Solidigm P41 Plus。
那么 Solidigm P41 Plus 的 SLC 模擬緩存空間是否固定呢?我們通過 HD Ture Pro 這款測試工具來驗證下。在讀 + 寫的混合數據模式下,生成一個 200GB 大小的數據包,分別進行一次讀寫,結果很有意思,順序讀取速度一直維持在 3000MB/s的高位,讀取 80GB 后速度甚至還有所提升,順序寫入速度一開始在 2700MB/s上下浮動,寫到 130GB 之后跌出緩存,速度驟降至 250MB/s。當然這是空盤的情況,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 80% 臟盤情況下再次使用讀 + 寫的混合數據模式,生成一個 50GB 大小的數據包,分別進行一次讀寫,最終 Solidigm P41 Plus 在 23GB 左右出現了一次順序寫入速度波動,46GB 左右時速度跌出緩外,順序讀取速度在 33GB 左右時波動幅度變大。
總結
縱觀市面上類似 Solidigm P41 Plus 定位的 QLC 顆粒、無緩設計固態并不多。所以很顯然,Solidigm P41 Plus 是一次試水,因為初創品牌一上來就做旗艦款是非常冒險的,入門級 QLC 固態能夠借助高性價比快速搶占市場,這對新品牌來說很重要。
為了打消消費者對于 QLC 固態的一些顧慮,Solidigm 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微創新 SLC 緩存機制,讓固態去適應低隊列深度下,普通消費者日常使用時處理文件的習慣,提升使用效率。同時優化增強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讓速度不再“過山車”。這種方法是否能被認可需要市場的檢驗,但至少消費者又多了一個選擇,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