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不光是筆記本,我在選購智能手機的時候,也會非常看重性能。那會兒買的數碼產品,我到現在還用著。特別是輕薄本,現在仍然是我辦公的主力產品。當初有多喜歡,現在就有多后悔。
后悔的原因很簡單:續航真的太差了。
當初我購買的輕薄本是戴爾成就5370,這是一款搭載八代酷睿的產品,那會兒英特爾首次將移動平臺的雙核升級為四核,牙膏擠了一大管。按理說這么老的產品,早就該升級換代了,但是我沒有。M1給了我新的方向,蘋果只要迷途知返,放棄丑爆的劉海屏,我就轉投Mac陣營。
之所以不想繼續堅守Windows,一個重要原因是:續航。
當初選擇成就5370,主要是因為它的性能釋放,在那個時候是真的強。這是一款當年很容易被忽視的產品,八代酷睿的性能釋放可以穩定在22W。當然,這個數值放到現在,絕對是弟弟。但在當年,沒有幾款能穩定在18W以上。
所以我拿下了它。
現在的情況是,經過了幾代BIOS更新,它的性能釋放已經被限制在15W。然而我卻非常的慶幸,覺得戴爾做了天大的好事,以至于感激涕零。
問題就出在續航上。成就5370這款產品,非常想開不的用了38Wh的電池。就算回到當年,38Wh也是非常大膽的選擇,特別是英特爾將處理器核心翻倍后,那耗電速度,可不是蓋的。以至于我離開適配器,會熟練的打開Windows的各種節能設置。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變得更加猖狂。我已經更換過2次電池了。即使換了電池,它的容量還是太小了,續航時間也就3個小時以內。3個小時能干什么?頂多辦公開個會。但凡開會時間一長,我便熟練的打開節能選項,并且把屏幕亮度拉到最低。
那么我當初特別看中的22W性能釋放,它給我帶來了哪些好處?不能說寥寥無幾吧,簡直就是沒有。別人不能運行的,22W的性能也不能運行。我當初用它剪視頻,渲染的等待時間讓人望眼欲穿。但還要時刻保持清醒,因為好的性能釋放,離不開的就是高的風扇噪音。
我在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中明白,我想要的不僅僅是性能釋放。
也就是有了這樣的覺悟,我覺得戴爾通過BIOS更新限制它的性能釋放,做的太對了。
但是,這樣的做法可能不會獲得部分用戶的認可,肯定會有一部分用戶發出“降性能”的聲討。因為在當下,輕薄本的性能釋放依舊是很重要的賣點。
我并不反對好的性能釋放,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除了出色的性能釋放,還應該保證移動場景下的續航表現。而很多品牌并沒有特別仔細的優化這一點。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越來越多的標壓處理器登錄輕薄本,但有一部分產品的續航,基本靠的是容量比較大的電池。如此一來,輕薄本的重量就會來到不那么輕薄的地步。當然,這里面也有做的比較出色的,插電時性能足夠,不插電時續航不差,但仍舊是少數。
我的經歷告訴我,我不會選擇這樣的產品,為了性能放棄續航,我做不到。
所以我的理想輕薄本是:插電的時候,性能釋放可以強一些,但不用過強,優先保證噪音在合適的范圍內;不插電的時候,性能釋放足夠應對日常使用就可以了,優先保證續航處在比較高的水平。
按照這個標準,我就應該入手搭載M系列的MacBook,但蘋果總會在一兩個點上讓我感覺別樣的別扭。所以,要么寄希望于哪家Windows筆記本廠商可以好好的平衡一下輕薄本的性能與功耗,要么就是蘋果能夠幡然悔悟,放棄劉海屏,也千萬別整藥丸屏。
在這兩種可能出現之前,我寧愿承受續航短的痛苦,讓年輕時的我做出的不理智決定,深深的烙印在腦子里,徹底的明白,性能釋放不是輕薄本的唯一,能效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