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代處理器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在12代的時候,英特爾算是給我們一個驚喜,全新的架構上,有了大小核的區別。13代則進一步進行了優化,可以說對比12代,又有了不小的提升。算是徹底撇開了“擠牙膏”的評價。在13代上,主流游戲本的HX系列尤其夸張,甚至不比桌面的處理器弱。
看架構:大小核和緩存
英特爾的12代、13代這兩代處理器的特色就是大小核。以前是一樣的核心,一個核心2個線程。但現在不一樣了,大核才能超線程,大核英特爾叫P核心,小核叫E核心,所以要看多少個P核心多少個E核心了。
但這一代的移動處理器,英特爾可是好不吝嗇。比如桌面的13900K,我們看到規格是24個核心,8P16E,所以一共是32個線程,最高睿頻到5.8GHz、緩存36MB。
那么筆記本呢?這一代很多旗艦、準旗艦用的是13980HX處理器。它是完全一樣的8P16E,32線程,36MB緩存,區別則是睿頻只能到5.6GHz。
限制發揮的是功耗
和臺式機現在隨便配置一下,都600瓦以上電源不一樣,筆記本電腦制約發揮的,其實是功耗,并不是處理器本身。現在的游戲本都是電老虎,也是集中發熱大戶。為了降溫,什么熱管、液態金屬、勻熱板全都給你用上,但關鍵問題還是300來瓦的功耗怎么散掉?
物理是不會騙人的。必須有足夠多散熱面積,就是熱管,你多幾根也要有空間才行吧?所以游戲本現在普遍是16寸起步,大一些、GPU配置高的普遍是17、18寸產品,為什么,原因就是散熱。有的品牌甚至還能外接水冷。
所以買游戲本,不能只看配置給你裝進去了什么CPU、什么GPU,一定要看清功耗!有一些品牌是又配置又想輕薄,那就一定犧牲功耗,但也無法發揮硬件的全部性能。但如果這樣,就沒必要高配了不是嗎?這是我們正常的消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