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專題論壇之一,中國網絡與數據法治50人論壇于2023年7月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創新數據要素制度與強化國際交流合作”,來自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DAMA China、美國信息產業機構(USITO)、香港國際金融學會的領導以及國內外數據要素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加了本屆論壇,共同探討數據要素制度創新、數據跨境流通交易、數據安全治理等熱點話題,助力全球數字經濟協同發展。
圖: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主席Peter Major
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主席Peter Major在致辭中表示,“數字經濟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經濟社會格局。作為新興產業,我們必須認識到數字經濟的優勢及挑戰,建立全球數字經濟治理機制,關注社會底層,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數字技術和培訓,讓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到普惠數字服務。同時要加快數字信任建設,實現開放融合,確保安全穩定,不斷推動數字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數字經濟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產業,為人類的生活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p>
圖: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蘇少林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蘇少林在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并將強化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作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公共通信網絡作為實施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的關鍵基礎設施,承擔著不可或缺的安全托底重任,所以全行業要勇于承擔起這個重任:一是提高站位,秉持為民服務理念;二是健全機制,強化保障體系建設;三是筑牢基礎,保障新發展格局,包括筑牢法治保障基礎、筑牢產業生態基礎、筑牢防護能力基礎、筑牢手段建設基礎、筑牢人才培育基礎等等。
圖: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數據基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形成,為我們開展數據安全治理指引了方向。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只有在流通中才能產生價值。數據要素的安全、高效流通,需要開放合作這個‘金鑰匙’。首先,開放合作能助力全球數據跑出‘加速度’;第二,開放合作要以數據要素安全為‘大前提’;第三,開放合作是應對數據安全挑戰的‘最優解’?!?/p>
圖: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基礎設施副行長陳廣哲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基礎設施副行長陳廣哲在主題演講表示,世界銀行正在與10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合作,助力當地數字基礎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從而打造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要讓人們完全接受數字化,首先需要讓他們確信,數字化互動是可靠和安全的,數字安全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互聯網和數據的使用。因此,我們必須確保提供數據保護、制定網絡安全法和建立強有力的機構,以保障開發和實現強大的互聯數字系統,從而實現身份驗證、快速安全的轉移支付,并以負責任的方式交換數據,這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具有更大的挑戰性,世界銀行將持續努力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案。
圖:美國信息產業機構(USITO)總裁Christopher Millward
美國信息產業機構(USITO)總裁Christopher Millward先生就《實現創新的數據治理原則》發表演講,他談到,“創新是一個挑戰現狀、挑戰規范的過程。因此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是很自然的。我們要承擔這種風險,并找到管理它的方法,而不能因噎廢食、止步不前。對于未來,我們將擁有一個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模式,包括公民、社會,包括政府,包括行業,包括你我,數據治理是基于原則和期望的結果,而不是具體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數字經濟健康安全的發展?!?/p>
圖:世界銀行原首席技術官、DAMA China主席胡本立
世界銀行原首席技術官、DAMA China主席胡本立帶來了《所有數據是人與數據的數據——我對數據的認識》的演講,他表示,“對人來講,數據是人的感官直接或間接(通過儀器)感覺到的,并一直與人在互動(輸出和輸出)的物理性或生理信號。數據分為三大過程:實體、概念、表示,這里如果沒有人就關聯不起來,因此肯定需要通過人,而從實體到概念,從概念到表示,兩個過程極為復雜,只有通過人才能表達清楚?!?/p>
圖: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教授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中國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肖耿教授在《數據要素產權的界定、交易與爭議解決》主題演講中表示,數據和物體不同,它的產生過程非常復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海量數據產生過程更是極其復雜而且不確定,整個應用數據過程中交易成本非常高。因此,數據要素的產權界定非常重要,它需要基于三個要素:一是界定清晰的數據產權,二是構建有規則和高效的數據交易平臺,三是建立數據爭議解決機制。面對如此復雜的系統,如何建立數據要素產權基礎設施,對于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圖:中國科協網絡與數據法治決策咨詢首席專家王春暉教授
中國科協網絡與數據法治決策咨詢首席專家、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雙聘教授,中國網絡與數據法治50人論壇發起人兼論壇主席王春暉教授發表了題為《數據產權與數據要素制度創新》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數據安全法》關于“數據”的法定含義是“數據,是指任何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對信息的記錄”,這里的關鍵詞是“記錄”。因此,無論是電子數據還是非電子數據,其存在的方式一定附著一定的載體,沒有載體不可形成數據。他認為,數據產權不是對數據資源占有、使用、收益、處置的權利,而是持有和使用數據資源的權利,主要強調數據資源的社會屬性。王教授對數據要素的內涵進行了系統地解釋和說明,他指出:數據要素,是數字化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基礎性資源,數據要素最大的特征是非稀缺性,構建數據產權制度的核心是激活數據要素市場,激發數據價值。因此,應強化以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為核心數據產權制度,淡化數據所有權。他指出,當前,數據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領先于數字化生產關系,工業時代形成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數據生產力時代的需要,所以需要在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不斷創新數字化生產關系,以適應數據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這就是構建數據要素基礎制度的底層邏輯。
圖: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朱小黃
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建設銀行原首席風險官副行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行長在《不確定性與數據重構》中表示,首先,不確定性是世界運行的本質;其次,人類生活在偶然性之間;第三,數據的不確定性;第四,數據及其應用的兩類風險。如何應對數據應用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呢?朱小黃認為需要有一個全新的數據分類標準,即數據重構,原理就是把原始數據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重新分類,比如按照時間維度分成歷史數據、邊際數據。從數據產生的源頭看,有自然數據、行為數據等。從不確定性來看有必然性數據、偶然性數據,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類。
圖:《數據經紀從業人員評價規范》團體標準則正式發布
有交易,就需要有經紀的存在。在本次論壇上,數交數據經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法律顧問丁振贛先生發布了《數據經紀從業人員評價規范》團體標準。丁振贛表示,數據經紀行業與傳統經紀行業最大不同就是數據交易需要算力和算法的處理和支撐,才能夠使數據成為有價值的資產,并且在動態環境下進行撮合,才能夠稱之為數據經紀。這個標準是由數交數據經紀公司提出,由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和質量發展促進會歸口,同時有全國近50家數據交易場所、數據商、科研院所還有數據中介機構公投參與來發起的一份專業標準。
圖:圓桌對話
本次論壇還設置了圓桌對話環節,中國網絡與數據法治50人論壇發起人兼論壇主席王春暉教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主任、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江蘇國際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戚湧,南京領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3出行)CEO崔大勇,廣東財經大學數字經濟學院院長,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數字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方方,深圳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王冠,奇安信集團副總裁韓永剛等專家,就“創新、合作——創新數據要素制度的求索之路”進行了圓桌對話,圍繞數據要素制度創新,數據知識產權創新,企業數據的確權授權與運營,數據跨境流通交易,數據安全治理觀點碰撞和交流。
本屆論壇得到線下線上參會嘉賓的一致好評,認為該論壇質量很高,談得很深入,有思想火花的碰撞。
2023 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經國務院批準,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網絡與數據法治50人論壇作為2023 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的重要專題論壇,由全球數字經濟大會組委會主辦,中國通信學會、中國行為法學會和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基地聯合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