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將從24日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東京電力公司已公布了向海洋排放的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平,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污染水。
23日上午,#研究稱日本核污水排海240天到達中國#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據了解,該研究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
此前,清華大學就污水排放做了核廢水在太平洋擴散機理的實驗。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并實現了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
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廢水在排放后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并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隨后,污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高濃度區域將沿著35°N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這一結果也意味著,在核廢水排放的早期,應主要考慮它對亞洲沿岸的影響。但在后期,由于北美沿岸海域的污染物濃度將持續高于大部分東亞沿岸海域,需要重點關注北美沿岸海域的受影響情況。
相關成果以《福島核事故處理水的排放——宏觀與微觀模擬》(Discharge of treated Fukushimanuclear accident contaminated water: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simulations)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
韓國開始瘋狂搶鹽
我們需要囤嗎
在韓國,公眾對此事抗議不斷。7月一項調查顯示,80%至85%的受訪韓國民眾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計劃,擔心這會對海產品和海洋環境造成影響。由于擔心污染,韓國已出現恐慌性囤鹽,鹽價近日飆升。
我國專家建議沒必要效仿韓國囤鹽
↓↓↓
從日本進口的海鮮還能吃嗎
海關總署之前明確表示,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海關還表示,將視事態發展及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消費者餐桌上的安全。
央廣網綜合清華大學新聞網、央視新聞、國是直通車、每日經濟網、新華社等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