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31日8時1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當日7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之后,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并抵達著陸現場。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是我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艘載人飛船。10月30日20時37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返回前,航天員乘組先手持高清相機,以地球為背景給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拍攝高清全身照,隨后才正式啟程回家。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此次返回任務仍然延續神舟十三號以來的“快速返回方案”,即繞地球飛行5圈后開始返回地面。在隨后的返回制動階段,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還延續了神舟十二號以來的設計,采用了預測—校正雙環制導方式,可以確保返回艙落點的高精度。同時,再入返回過程是自動的,GNC系統會全自動駕駛飛船返回地球。即使返回艙在再入階段通過與地面信號中斷的“黑障區”時,也不需要人工的干預,GNC系統可以控制艙上自帶的發動機有序工作將返回艙始終保持在一個正確的姿態,以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
在成功進入地球大氣層,開始距離地面10公里左右的減速階段時,由五院508所研制的神舟十六號返回艙引導傘、減速傘和主傘相繼打開,將飛船的速度降低到每秒幾米。當返回艙距離地面1米左右時,反推發動機點火,使返回艙進一步減速完成著陸緩沖,最終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成功著陸于預定著陸場。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于2023年5月30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作為首批執行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154天,期間進行了1次出艙活動和中國空間站第四次太空授課活動,配合完成空間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為空間站任務常態化實施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