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北京將有大到暴雪,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這雪肯定來得很猛烈吧。其實,雪下得大不大,不僅要看降雪量,積雪深度、持續時長都是衡量要素。
氣象專家表示,暴雪其實和暴雨的性質差不多,衡量標準一般是以24小時的降水量為參考。降雪的標準,24小時內降雪量(降水量)大于5毫米即為大雪,大于10毫米則為暴雪。雖然從降水量上看,暴雪比暴雨的量級差很多,但雪的影響和留存時間,跟雨是完全不一樣的。
此外,積雪深度和降雪量,是不能畫等號的。在一般情況下,1毫米的降雪,積雪深度大概有1厘米左右,如果雪下了10毫米,那積雪深度就差不多有10厘米,就是很厚的一層雪了。但雪的性質是不一樣的,雪分為干雪和濕雪,如果降下來的是干雪,大概能轉換成0.8至1厘米的積雪深度;如果是濕雪,那積雪深度在0.7厘米左右。 雪下得大不大,不僅要看降雪量,積雪深度也是一個標準。
下雨的時候,雨下得大不大,要看雨強,也就是單位時間下雨的強度,同時也要看降雨持續時長;同理,下雪也是一樣的,不僅要看雪強,也得看持續時長。短時間內雪下得特別大,比如鵝毛大雪,是大家最直觀能看到的暴雪,但如果短時間內小雪紛飛,并沒有肉眼可見的暴雪,但雪持續時間很長,最后積累量很大,達到了暴雪量級,也是一場暴雪。所以,累積量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簡單來說,不要以為預報有暴雪,就認為每分鐘下的雪都是鵝毛大雪;也不要以為短時間內雪不大,就不是暴雪,并不能這么簡單來判斷。
雪強乘以持續時間,才能得到最終的降雪量,也才能衡量降雪的量級。(記者 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