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火熱之下,汽車智電雙驅的未來答卷。
也許,你可能不相信,AI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今年9月,國外一位名叫Alex的4歲兒童得了一種渾身疼痛的怪病,每天需要服用止痛藥,3年的時間,看了17名醫生無法確診病因。
他的母親嘗試求助ChatGPT。她將癥狀和報告的注釋,及Alex無法完成盤腿坐的動作這些細節輸入,根據描述內容,ChatGPT直接給出了正確的診斷:一種叫脊髓束帶癥(Tethered CordSyndrome)的病。
同樣,AI應用也開始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比如,作為一個英語小白,想學習英語,可以向大模型提問,讓它制定學習計劃,提供學習資料。再比如,想成為一名自給自足的農民,也可以向它學習到耕種相關的知識。
在大模型逐漸成為我們的助手以及生產力工具的時候,大廠們卻不能只是膚淺地關注這些應用,而是要把對技術的探索和需求的挖掘深入到更底層。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初就做出過判斷,他說:“大家要關注應用,尤其是工業、農業社會的應用,模型的應用有時比模型本身還有前途。ChatGPT對我們的機會是什么?它會把計算撐大,把管道流量撐大,這樣我們的產品就有市場需求。”
歸根結底,有嗅覺的公司卷概念,有實力的公司卷應用,而有抱負的公司會卷最底層的技術。與AI行業頗為類似的,莫過于如今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了——大批的車企卷“冰箱彩電大沙發”,有的車企卷服務,而真正有實干的車企卷底層技術。
但汽車行業,就像AI行業一樣,決定未來幾年發展命脈的,不是你的概念或應用有多豐富,而是你的底層技術夠不夠堅固。2023年是如此,2030年亦是如此。
技術底座,制勝的基礎
每個人想要在AI行業爆發中分一杯羹,但真正掌控底層命脈的是英偉達。
目前AI行業內,最稀缺的是高算力GPU,也就是英偉達提供的A100和H100,它們在訓練和推理大模型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要想從頭訓練大模型,至少需要上千張A100或H100,而推理和微調大模型也至少需要儲存100張。
據各大廠商公布的數據顯示,GPT4在1萬到2.5萬塊A100上訓練,Meta有2.1萬塊A100,特斯拉有7000塊,Stability AI有5000塊。根據馬斯克的說法,GPT5的訓練可能會用到3萬到5萬張H100。這就好比玩3A游戲大作,你顯卡性能不夠,壓根連啟動都啟動不了。
說白了,任何新興行業的快速崛起,都有底層技術的支撐,否則就是曇花一現或者經不起風波。對于如今的汽車行業來說,智能化技術也正在迎來技術變革。
那么首先要變革的,就是底層架構。
在車輛的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特斯拉是早期變革者,在2012年 Model S有較為明顯的功能域劃分,包括動力域、底盤域、車身域, ADAS模塊,到2017 年特斯拉又在Model3 突破了功能域的框架,實現了中央計算+區域控制器框架。
但這兩年,中國車企也迎頭趕上,從功能獨立的分布式架構,到功能集成的域控制架構,如今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正在加速跨入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3.0階段,在電子電氣架構上完成了對特斯拉的超越。
如果將車比作人,汽車的機械結構相當于人的骨骼,“三電系統”是心臟和肌肉、轉向、制動系統是四肢。那么電子電氣架構則相當于人的神經系統,也是汽車內部實現信息交互,完成復雜操作和功能的關鍵。
而在中央集中式架構中,算力逐漸向中央集中,多個域控制器繼續融合最終形成1個中央計算平臺+N個區域控制器的終極布局,這類架構較上一代架構再次進化,不僅實現了區域高度集中,更實現了跨域融合與共享,這也是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基礎。
這其中,集中式EE架構的核心部件——域控制器,是搶占下一個市場份額制高點的關鍵所在。
對車企而言,掌握EE架構和軟件的主導權,等同于占據智能汽車市場的制高點。這從各大車企近兩年的動作可見一斑,當前幾乎絕大多數有實力的車企已經提前布局了“中央集中式”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并且車型量產將集中在2023-2024量產落地。
比如,廣汽傳祺近期發布的傳祺智電科技i-GTEC技術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完成星靈電子電氣架構設計開發,已率先搭載同期發布的傳祺新能源E8量產。新車基于廣汽EEA3.0星靈電子電氣架構,采用中央超算+區域控制的高融合架構,集成了千兆以太網、 5G和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技術。其算力提升50倍,數據傳輸速率提升10倍,可以支持E8實現更加復雜的數據處理和控制,也能支撐更高階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在廣汽星靈電子電氣架構的支持下,E8可以給家庭用戶帶來細致入微的智能體驗——
想象一下,某一天,天寒地凍。你心情煩躁地坐上車,你想要一個人車里好好放空一下。你可能需要先逐步調節好空調溫度、座椅角度、音樂音量等多項功能,本就煩躁的心情可能雪上加霜。而在應用了傳祺智電科技i-GTEC的汽車上,基于ADiGO SPACE超感交互智能座艙,你只需要一鍵就能啟動“一簍篝火”的智能應用場景,車輛自動對空調、座椅加熱、氛圍燈等進行一鍵設置,同時播放篝火燃燒的音效和動畫,給你一個溫暖的氛圍,安撫你的情緒。甚至是你情緒煩躁想要大聲宣泄的時候,一鍵啟動“放聲吶喊”的智能應用場景,車輛自動設置關閉車窗、氛圍燈調節至藍色,降低亮度,創造一個釋放和宣泄壓力的獨立空間。
支持豐富應用場景的背后,也是智能化能力的體現。在E8的“大腦”里,會通過不斷記錄駕駛員的駕駛特征歷史數據,經過機器學習的方式,車輛將識別駕駛員的獨特風格并進行相應的智能控制,幫助了解駕駛員的個性化需求。
適度增加智能化、舒適化配置,將冰箱彩電大沙發配齊,的確能夠提升用戶體驗。但當用戶追求更加專業、細致、貼心的產品體驗,還需依靠車企堅實的核心技術底座,在出行體驗方面之于用戶的價值提升才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善用AI的工具,解決核心用戶需求
2023年,AI行業在一夜爆火之后,似乎人們都在瘋狂卷概念和卷應用,試圖從中撈上一大筆。但很多人并沒有抓住市場的需求,以及面向客戶的潛在需求。
汽車行業中的MPV細分市場,同樣也存在很多只想收獲不想耕耘的公司。新的配置和新的技術,通常會在市場體量更大的SUV和轎車上搭載。久而久之,MPV的用車體驗就遠遠落后于整個時代,用戶需求也遠遠未被滿足。
首先,用戶的選擇焦慮,急需被解決。
很多車企理所應當地想到了純電MPV,但受到動力電池的技術條件,絕大多數純電MPV車型仍被卡在700公里續航里程上下。如果是在北方的冬天,續航往往要打個五折,別說帶家人自駕旅行了,哪怕是每天在城市里通勤,也存在嚴重的續航焦慮。
相比純電車,增程式混動看似是新能源汽車,沒有了里程焦慮,實際上饋電油耗比燃油車還要高,靠著冰箱彩電大沙發火了一把。但,隨著用戶的用車場景更豐富、對用車經濟性的考量維度更多,所以用戶更需要的,是一個更舒適無焦慮的出行方案。現在看來,插電式混動似乎就是這個更適合當下用戶需求的最優解。
采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傳祺新能源E8,應用傳祺智電科技i-GTEC技術,搭載夸克智強三電技術,可電可油,城市通勤可以選擇純電行駛,充電一次能滿足一周的通勤需要。長途出行油電混合輸出動力,WLTC綜合工況虧電油耗只有5.7L/100km,綜合續航達到1200公里,真正做到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僅省油還沒有續航焦慮。就連一直被詬病的電池安全,傳祺智電科技 i-GTEC也做到了十足的安全性,擁有高安全彈匣電池,是中國唯一通過槍擊測試的新能源電池,不僅壽命持久,而且可承受 23 噸重物擠壓,針刺不起火、不爆炸,24小時熱失控無明火,真正做到了“0”自燃。
下半場,選擇的力量會爆發
作為技術底座的AI大模型,有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通用性。每一家企業如果利用AI大模型,完全取決于企業本身的定位、價值觀以及商業模式。
比如,在問答式大模型應用五花八門的今天,一款AI視頻生成工具突然爆火——Pika,能夠使用AI生成和編輯3D動畫、動漫、卡通和電影等不同的視頻。使用了Pika ,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視頻導演。
憑借簡潔的界面和逼真的視頻效果,Pika,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50萬用戶,每周都會制作數百萬個視頻。這種爆炸式增長,引起了硅谷投資人的興趣。據悉,Pika現已完成A輪融資,融資達5500萬美元。
俗話說得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AI大模型如果沒用對地方,對資金和人才資源就造成了浪費。如今的汽車行業,亦是如此。
與一些新勢力車企,一條路走到黑不同。廣汽傳祺始終是多線并舉、全面開花。
在節能與新能源領域,廣汽傳祺目前形成了多元化新能源技術路線,在保持三電科技先進性的同時,積極探索氫能、氨能動力等碳中和技術研究,持續發力傳祺智電科技i-GTEC技術體系下的i-POWER能源系統搭建。目前,傳祺氫能源試驗車正開展路試,氨能源發動機也正式亮相,顯示了傳祺在新能源領域強大的技術儲備,以及宏偉的發展藍圖。
AI行業,刷存在感的企業太多,能沉下心來做事的企業太少。目前,國內的AI應用供給端,一方面沒有足夠優秀的大模型基座;另一方面,基于大模型的產品,也無法通過產品的創新和微調的方法,做出足夠吸引用戶留存的產品。
同理,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彌漫著浮躁情緒。
純電轎車火熱,就一窩蜂地去造轎車;MPV一有風聲,就卷都來卷MPV。然而在魚龍混雜的階段里,能專心聚焦技術底座和用戶價值這兩件事,是廣汽傳祺沉下心來做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