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宸斐
編輯 |宋婉心
兩年多前,剛剛擺脫破產危機的赫茲高調宣布將轉型電動汽車,并宣布了一項宏大的采購計劃:購買10萬輛特斯拉汽車。這筆訂單的總價值高達42億美元,成為特斯拉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訂單。
消息傳出后,特斯拉股價盤中暴漲近10%,迎來“萬億時刻”,一舉成為全球首家市值1萬億美元的車企。
除了向特斯拉開出超級訂單,赫茲還計劃采購6.5萬輛吉利旗下的極星電動汽車和17.5萬輛大眾電動汽車。按照赫茲原本的規劃,到2024年底,其25%的車隊將轉換為電動汽車。
時至今日,這位特斯拉的“金主”卻變卦了。
近日,美國汽車租賃巨頭赫茲宣布將賣掉其車隊中約2萬輛電動汽車,并購置燃油車。理由是電動汽車碰撞和損壞相關的費用較高。
在赫茲的美國官網上,已經有755輛電動汽車掛牌出售,其中的絕大多數是特斯拉,價格最低的僅2萬美元出頭。
圖片來源:赫茲官網
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當日股價應聲下跌2.87%,赫茲股價則下跌4.28%。
01 租車業的電動難題
電動汽車曾經短暫地受到租車行業歡迎。
除了赫茲,已經有包括Avis、Enterprise、Zipcar、Sixt、BlueSG等多家租車公司采用電動汽車。
汽車行業分析師Tulshiram Vajeer曾預計,到2032年,電動汽車租賃市場規模將突破348.3億美元,2023-2032年期間復合年增長率為15%。
“各地蓬勃發展的旅游業是電動汽車租賃市場的重要增長助推器。除此之外,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全球服務業的不斷擴大、嚴格的車輛排放政策和法規以及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長也可能在未來幾年加速市場增長?!盩ulshiram Vajeer分析。
全聯并購工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認為,相對于燃油車,電動汽車的能源消耗更低,行駛里程更長,這對于租車公司而言十分重要。
但兩三年實踐后,不少租車公司發現,電動汽車的弊端并不比優勢少。
以赫茲為例,目前,赫茲有約5萬輛電動汽車,占其車隊的11%,其中,特斯拉占約80%。
去年第三季度,赫茲實現營收27億美元,同比增長8%;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為3.59億美元,同比下滑42%;凈虧損6.29億美元,同比增長9%。赫茲首席執行官斯蒂芬·謝爾(Stephen Scherr)將凈利潤下滑歸咎于電動汽車業務。
赫茲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特斯拉降價,導致公司電動汽車的價值下降;另一方面則在于電動汽車昂貴的維修費用。赫茲指出,特斯拉不像其他車企那樣擁有大量的替換零件和訓練有素的維修人員,這導致維修成本高昂且耗時。
數據機構We Predict通過對2016-2021年間約1900萬輛汽車的服務和維修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電動汽車的維修成本為燃油車的1.6-2.3倍。
與此同時,修車時長在另一個層面對租車公司產生了成本壓力。CCC Intelligent Solutions數據顯示,電動汽車平均維修時間約57天,比燃油車多整整12天。對于講求效率的租車行業而言,并不劃算。
"租車行業還是比較務實,對市場綜合成本的考慮相對多一些。”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36氪。
挑戰不止于此。電動汽車的加入讓租車行業開始轉變其原有的經營模式,這種轉變不僅局限于車輛類型的更迭,更涉及到充電設施配備、能源成本管理和周轉的考量。
首先,傳統租車公司的機場和城市停車場位置并未考慮到充電樁的設置,在引入電動汽車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升級電力供應和提供配套的充電服務,以確保電動汽車的正常使用。
與燃油車不同,電動汽車在閑置時會有5%-10%的電量損耗,且電價會根據充電時間的不同而變化,這要求租車公司必須合理安排充電時機,以降低電費成本。
更大的問題則在于電動汽車周轉效率。燃油車的加油過程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而電動汽車的充電卻需要1到3小時,這嚴重影響了車輛的周轉,打破了租車公司的供需平衡。
這些挑戰導致一些租車公司開始重新考慮其在電動汽車上的策略。不只是赫茲,去年12月,德國租賃汽車公司Sixt宣布,自2022年以來就不再購買特斯拉汽車,并正在逐漸出售其持有的特斯拉車輛。
02 電動汽車“不香了”?
不僅是租車公司,歐美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興趣也正在減弱。
去年12月,歐洲純電動汽車銷量下滑了四分之一,自2020年4月以來首次出現月度下降。在美國,盡管電動汽車市場份額仍在增長,但增速正在放緩。去年第四季度,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長40%,而上一季度和上年同期的數據分別是49%和52%。
有分析認為,目前美國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增長部分得益于車企的降價策略、IRA補貼和越來越多的車型選擇,包括電動皮卡以及中國的眾多電動汽車品牌。
以特斯拉為例,去年該公司共八次下調其起售價,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促進銷量的增加。根據行業分析機構KBB的數據,受特斯拉降價影響,去年12月,美國電動汽車的平均交易價格為50798美元,同比下降18%。
“政府通過提供購車補貼、減免稅收等措施鼓勵電動汽車的普及,這是刺激歐美地區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告訴36氪。
根據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法案),一些汽車制造商的部分車型有資格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KBB數據顯示,去年12月,美國電動汽車獲得的補貼激勵達到2023年的最高點,占平均交易價格的10.6%。但在一年前,這一數字還不足2%。
但隨著補貼政策的調整,這一利好正在消退。
IRA法案新規已于今年1月1日生效,符合美國電動汽車稅收抵免資格的電動汽車車型數量從43個下降到19個。在補貼車型調整后,部分未上榜車型的官網售價已經有所上漲。Cox Automotive分析團隊認為,美國電動汽車增長將繼續放緩,在未來一年,甚至可能會出現三年多來首次季度環比銷量下降。
與此同時,在歐洲,高額補貼泡沫破滅對電動汽車普及造成的影響已經顯現。
2023年1月,德國宣布取消插混車型補貼。去年12月,德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分別大幅下滑了47.6%和74.4%。消費數據分析公司Langston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過去一年里,德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意愿水平幾乎沒有增長。
Langston分析稱,雖然市場在售的電動汽車數量和車型不斷增加,但想要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人數卻并未跟漲。前期歐洲電動汽車市場銷量的增長可能只是“假象”,只是在消化此前因供應鏈瓶頸而產生的積壓訂單,并不能反映真實的需求上漲。
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歐美地區電動汽車市場已有供過于求的現象。
去年11月,美國近4000家汽車經銷商聯名向總統拜登施壓,要求他放慢推廣電動汽車的速度,原因是庫存太多難以消化。根據Cox Automotive的數據,美國電動汽車庫存水平在去年整個第四季度持續攀升,且供應量和供應天數都處于高點。
壓力之下,多家車企放緩電動汽車產能擴張。例如,特斯拉暫緩在墨西哥建設新工廠;福特公司推遲了12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計劃;通用則放棄了從2022年到2024年中期生產4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
03 “養不起”的“電動爹”
在歐美推行電動汽車要比在中國難度更大,有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定價等多種原因。
“定價仍然是電動汽車的最大障礙。”標普高級技術研究分析師Yanina Mills表示。標普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消費者表示電動汽車的價格過高。
“一大部分歐洲人買不起電動汽車了。”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曾在去年4月發出警告。電動汽車的市場占有率與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人均GDP)直接相關,而負擔能力則是歐盟消費者的主要障礙。
更重要的是,歐美基礎設施及高昂的電價,直接抬升了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
公共政策咨詢公司安德森經濟集團(AEG)的分析顯示,到2023年上半年,美國大多數傳統汽油動力汽車的駕駛成本低于電動汽車。
圖片來源:AEG
電價上,歐洲消費者支付的不僅僅是發電成本,還包括了電網費用、政府稅收、服務費和增值稅等。
近年來,歐美各國在能源政策上進行了重大調整,積極推動從依賴傳統化石燃料轉向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然而,這一轉型并非毫無挑戰。
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盡管環保,卻也帶來了電力供應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這不僅增加了電力系統運營的復雜性,還需要在開發和建設階段有巨額的投入。這些成本的增加,最終以提高電價的形式轉嫁給了消費者。
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了歐洲液化天然氣供應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推高了以天然氣作為主要發電能源的歐洲電價。根據歐洲電力市場交易商Nordpool的數據,歐洲主要國家電力市場交易價格近期已經顯著上升。
除了電價問題,充電基礎設施的分布不均也讓電動汽車用戶感到猶豫。
“美國電動汽車充電站很分散,沒有國內多,而且即便是超快充,功率也就40KW,從30%到80%要充1個小時,跟燃油車加完就跑比起來差遠了?!庇芯W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基礎設施上的不足加劇了電動汽車用戶的潛在不便,進一步影響了電動汽車的普及。
據華金證券研報,歐美充電樁建設進度滯后,車樁比居高不下。其中,歐洲2019、2020、2021年車樁比分別為 8.5、11.7、15.4,美國則為18.8、17.6、17.7。
圖片來源:華金證券研報
而歐美人的生活方式,同樣是電動汽車推行的巨大阻力。
大多數歐美人住在郊區,工作在市區,日常通勤需要驅車一兩個小時,且傾向于高速駕駛,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指出,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在寒冷天氣下可能減少高達30%,而在歐美地區,極寒氣候并不罕見。重重因素導致電動汽車在這些市場的適應性存疑。
去年,歐盟宣布允許使用合成燃料的新燃油車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英國也將禁止銷售燃油車的時間節點從2030年推遲至2035年。
不過,在崔東樹看來,電動化的發展趨勢不會長期停堵,目前只是處于暫時調整期。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