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精品一区-日韩专区一区-亚洲小说欧美激情另类,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不卡

數十位訪談,萬字揭秘出海最爆火賽道E-bike|36氪新風向

業界
TIME
2024-03-08 10:10
36氪
分享

  作者|韋雯

  編輯|彭孝秋

Ebike爆火之后:回歸商業本質

  從2020年到2024年,短短4年,新選手Ebike經歷了一次up and down。

  2019年開始,全球各國陸續開啟居家隔離生活,歐美政府鼓勵綠色短途出行,自行車成為必不可少的短途交通工具。這輛最早由日本雅馬哈在1993年就研制出的電助力自行車,在特定時期浮出歷史水面,成為資本的寵兒。

  一位并不是公路自行車資深玩家的普通用戶,拿到一輛Ebike后,也可以騎到25km/h的均速。簡單來說,Ebike是在自行車身加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助力設備,一輛自行車就轉身一變成為電助力自行車——Ebike(Electric Bicycle),用戶通過踩自行車踏板實現電助力提速。

  2020年,Ebike投資市場發酵,2021年達到高峰期。在2021年,36氪也先后報道了國內Urtopia烏托邦、Velotric唯樂高、Tenways十方運動等Ebike廠商融資事件,他們皆為深圳的Ebike初創公司并主攻出海市場。在海外,美國Ebike廠商Aventon、Rad Power Bikes、歐洲廠商VanMoof相繼在這一年拿到了紅杉、高瓴等明星機構數億元美金。

  頭部Ebike品牌(硬氪統計制圖)

  一臺Ebike售價不菲,一臺VanMoof S5或A5售價3498歐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即使瞄準性價比市場,美國頭部廠商Aventon的一臺入門級Ebike也要1199美金,約合人民幣1萬元。

  市場火熱,也帶動出貨量大增。據硬氪測算,頭部廠商Aventon在2020年出貨量5萬臺,2021年翻倍到10萬臺,營收約1-2億美金,合人民幣20億元左右。

  有實際的營收,且出貨量持續增長,作為早期品類,Ebike相比同時期的割草機器人,更受風投歡迎。這個出海新物種,也給了冰點中的市場一點希望。來自北京、上海的投資人頻繁出差深圳,約訪、盡調深圳Ebike廠商。

  可以看見的是,頭部機構已經在2021年完成Ebike賽道下注,高瓴更是雙重下注,在歐洲投完VanMoof,再轉回國內投資深圳廠商Tenways。

  入局者們對Ebike的未來,有著無限遐想。

  畢竟Ebike這個新物種,攪動了過往一百年穩定增長的自行車市場。其中,對有成熟自行車文化的歐洲市場,影響更明顯。

  數據顯示,2016年—2021年,歐洲Ebike出貨量由167萬輛增長至500萬輛;2022年歐洲出貨量達到700萬臺(85億美元市場規模 Statista數據),在歐美日市場中占72%。

  “創業選擇大眾剛需消費場景,是巨大、存量的成熟消費品類,如果它年增長仍然超10%其實都可以被看為是好市場,加之一定的復購率,長期來看選擇這樣的賽道不會出錯”,摩乘科技創始人Marco向硬氪表示。

  另外,美國作為巨大的單體市場,是多數Ebike從業者的出海首選。2022年,美國兩輪車銷量1800萬輛左右,已經與歐洲的2000萬輛接近。其中,2021年美國市場出貨100萬輛Ebike,2022年增長50%到150萬輛(7.4億美金規 Statista數據),滲透率仍然不到10%。“我們自己的測算是,10年之后,美國至少是年銷量500萬輛Ebike的市場”,Velotric創始人張曦表示。

  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同一時期,除卻創業者外,深圳的安克創新、賽維時代、大疆創新等大公司也紛紛進入Ebike賽道。國內兩輪車頭部廠商(愛瑪、雅迪、新日、綠源、小牛、九號等)皆已發布Ebike產品。

  車企自然也不會放過Ebike,保時捷買下歐洲克羅地亞Ebike品牌Grey.p主要股權、全資收購德國電動自行車廠商Fazua,發布高奢車型Porsche e-Bike Cross和Sport,售價分別為9500美元和11750美元。

  歐洲車企常以贈送Ebike以吸引歐洲高奢消費者購買高端車系。據悉,國內新能源車企領克的的德國本地化操作,便是適應歐洲的騎行文化和Ebike流行風潮,也將Ebike搬入了店內。

  然而,這股勢頭在2023年逆轉下坡。Ebike從曾經火爆時的“一車難求”,走到“囤貨積壓”階段。背后原因則是玩家們蜂擁而至,讓市場出現良莠不齊狀況。從業者們對Ebike賽道的未來過于樂觀,多數人只看見了火熱現象,卻高估了供過于求帶來的種種風險。

  以歐洲廠商VanMoof為例,熱錢大量涌入后,VanMoof在歐洲市場投放了20萬輛Ebike,隨即2023年初傳出遭遇囤貨危機及現金流斷裂;最終,當年7月被阿姆斯特丹法院正式宣布破產。目前,這家曾經的資本寵兒,已經被海外電動滑板公司Lavoie收購。

  無獨有偶,低價競爭成為了美國Ebike市場2023年度關鍵詞。近三年間,美國市場對于中國玩家有著持續不斷吸引力。根據出海品牌運營商賽文思SEVENS提供的數據,2021年美國市場只有100個Ebike品牌,2022年翻倍至200個。行業人士向硬氪透露,其中大部分是國內廠商,“深圳關外一大堆”。

  美國市場Ebike品牌 圖源:賽文思SEVENS

  危險點在于,一旦Ebike囤貨無法消化,Ebike中的鋰電池擱置2-3個月,極大可能面臨漏電和壞掉風險,那么貨品便成了殘次品。這些Ebike廠商,若無法順利解決囤貨風險,大部分將會在2024上半年消失。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電池作為Ebike的關鍵配件為電助力提供持續不斷的能源供給。但是早期進入美國市場的Ebike廠商主要以銷售中低端車型為主,曾有產品出現過采用劣質電池、電芯從而失火的事故。在2023年,因電池質量問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對賽維時代旗下的 Ancheer和深圳廠商車泰斗的Gyroor實施召回,令其更換Ebike電池。

  喧囂過后,玩家們開始清醒冷靜,或主動或被迫,Ebike行業將逐漸回歸商業本質。Ebike廠商特宙斯創始人William郭東盛曾接受硬氪采訪時表示,隨著歐洲和北美多個國家都對Ebike電機功率、電池安全性和騎行年齡等作出規范,Ebike行業已經進入淘汰與洗牌階段。摩乘科技的Marco從事國際業務近20年,長期往返歐亞,自2022年著手Ebike創業。作為Ebike出海賽道跌宕起伏的見證者,他也向硬氪感嘆,這個賽道經歷了一次行情火爆期、泡沫期,接下來行業會擠泡沫,進入真正的穩定增長期。

光鮮背后的危機:反傾銷稅、囤貨積壓、優勝劣汰

  回歸本質后,Ebike賽道還面臨復雜、不確定境況。

  時間轉回2023年,美國通貨膨脹大環境下,消費降級的美國人并沒有買那么多Ebike。但是在Ebike賽道爆火的2021、2022兩年間,多數國內Ebike從業者看到了美國市場的低滲透率,蜂窩涌入,供需開始進入極端不平衡狀態。行業人士向硬氪分析,盡管美國Ebike市場還在緩慢增長,但更多的銷量來自高端線Ebike產品,入門車已經賣不動了。

  從產品定位看,蜂擁而入的從業者跟風模仿Rad Power Bikes和Super73兩個品牌的暢銷車款,多數產品是仿摩托車款式的胖胎(fat tire)Ebike。這些產品多數低端、不合規,美國市場Ebike產品良莠不齊現象加重。

  Marco向硬氪表示,兩三年前團隊評估美國時,感覺美國是一個巨大的單體市場且政策開放充分競爭,但Ebike真實落地場景單一且非剛需,邏輯上很容易出現一個紅海市場。根據硬氪走訪,絕大多數行內人士預測,2024年的美國市場玩家,仍在清囤貨的階段。

  以頭部廠商Aventon為例,硬氪從供應鏈處了解到,Aventon需要消化的囤貨數量保守估計仍有數萬臺。

  另一家頭部廠商Rad Power Bikes已經無暇纏斗,開始宣布轉向高端市場。在2024年初,RadPower已經下調所有系列Ebike產品價格,例如, RadRunner 2 從1499美元降至了1399 美元,RadTrike 從 2499 美元降價到 1599 美元。

  據行業人士透露,在美國銷量占到50%以上的公司,現在都在招聘To B銷售員,他們的工作職責是將車擺進美國線下店,也就是自行車品牌集合店、經銷點。“多是Ebike廠商為了清囤貨而免費提供給經銷商的渠道手段,這種競爭并不是良性競爭。”

  踏入2024年,從業者試圖通過歐洲來彌補美國市場損失。經過硬氪年前走訪,已經有不少2023年在美國賺到錢的Ebike廠商開始觀望歐洲。歐洲與美國完全相反,這是一個通勤車規模大眾市場,這也是經過2023年市場洗刷后的普遍認知。

  但歐洲情況更復雜,如果將美國視為單一市場,那么歐洲是多元且分散,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各為一個單體市場。其次,與美國市場的“相對開放”不同,歐洲VAT反傾銷政策對中國廠商并不友好。

  具體而言,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產品的中國廠商需要交更多稅款。也因為一些必要的規定,歐洲市場要求Ebike廠商供應鏈移到本地,且用本地的電機品牌,歐洲本地的零配件也需要在Ebike中占據一定比例。歐洲反傾銷稅則是歐盟為保護內部市場而對進口商品(外國生產商低于市場價值所銷售的商品)征收的稅款。

  九號公司Segway就曾因此事被開“罰單”警示,被荷蘭海關要求支付工業產品關稅、反傾銷稅,最終罰款超6000萬人民幣。荷蘭海關財政部認為,九號公司的土耳其供應商本地化比例未達歐盟免稅標準,要求SDEBV(注:九號公司)對未達比例部分按照原產地為中國進行稅率更正,補繳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等稅款。

  圖源:九號公司2023年11月公告

  不僅于此,捷安特也在2023年被歐盟作出反傾銷調查。2023年3月20日,歐盟發布公告,涉案企業捷安特電動車(昆山)有限公司(Giant Electric Vehicle Kunshan Co. Ltd.)反傾銷稅率為9.9%、反補貼稅率為3.9%。行業人士向硬氪表示,拿Ebike賽道的大公司先開刀,這給了中國廠商一聲警醒。

  當然,一家初創公司無暇顧及歐洲和美國雙市場,彈藥充足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單一市場策略性進攻。在2023年,大多玩家會先選擇美國市場,而在2024年,有綜合實力、彈藥充足的玩家會選擇有挑戰的歐洲市場。一位從事國際化FA業務的投資人向硬氪解釋,“歐洲當地線下經銷點密集且管理難度(注:相較美國市場而言)比較大”,嚴苛外部環境已經為能在歐洲站穩腳跟的廠商篩下大部分競對。

  “其實,被‘罰款’更多是因為中國廠商動了歐洲本土品牌的蛋糕”,行業人士向硬氪透露,在2024年,將有更多的中國廠商到歐洲本地收購本土Ebike品牌,以便更取巧地避開“傾銷”打開歐洲市場。

壟斷玩家未現時,拼命攻城略地

  盡管熱度趨于平緩,Ebike賽道仍有創業者前仆后繼、來來往往。背后的吸引力是,Ebike賽道尚未出現壟斷公司,每位玩家都有搏一把的機會和希望。

  無論是歐美老牌級自行車公司TREK、Specialized、Cannondale,還是捷安特、美利達,抑或被資本追捧的明星Ebike公司Aventon、Tenways、Rad Power Bikes,他們都不足以稱為行業龍頭。

  在一場出海沙龍中,深圳Ebike廠商Freedare創始人閆敏介紹,其在Facebook做了一項調研發現,Rad Power Bikes已經是美國頭部Ebike品牌,可品牌曝光率也只有2.28%。在2023年剛創業,深圳Ebike廠商米夸的CEO程亮也向硬氪解釋,目前這個市場出貨量能超過5萬臺已經是第一梯隊公司。

  據硬氪統計,出貨能超過5萬臺的Ebike廠商寥寥無幾。若對照美國100-200萬輛市場空間,頭部Ebike品牌僅占1%-2%。在2023年,大魚智行年銷量達50萬輛、Aventon10萬輛、某國內明星Ebike廠商3萬余輛、某售往美國市場的深圳Ebike廠商銷量達12萬輛。

  由于Ebike品類繁多,累計起來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市場細分。英格威Engwe品牌營銷總監王文婧也向硬氪解釋,行業普遍認為,這個市場還是螞蟻市場,原因在于Ebike商品的獨特性。根據性別、身材、使用場景、用車習慣的不同,Ebike可以參照自行車,推出不同款式車型,并根據每一款自行車型號推出不同規格SKU(如車架尺寸、顏色、配件套件等),以切入特定人群、細分賽道。

  具體來講,Tenways是歐洲城市通勤類型,車型為普通自行車、公路車款式;Velotric和Engwe主打胖胎的美國市場,車型更偏山地車;再細分下去,還有以載人載物需求為主的貨運Ebike廠商;美國廠商Eovolt和中國廠商大魚智行則主打輕便為主的折疊電動單車。

  除卻歐美傳統自行車大廠TREK、Specialized、Cannondale等,歐洲仍有存活了幾十年的自行車廠商,每個品牌都有其獨特故事和專長,在某個區域有著較高知名度。比如成立于1885年的意大利自行車制造商Bianchi、成立于1993年的德國品牌Cube、來自瑞士的Scott等等。這種商業模式也為國內玩家羨慕。

  區別于Tenways、Aventon及Cowboy進攻大眾市場,深圳廠商Urtopia想做小眾品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吃掉高端市場。其在2021年推出了碳纖維一體化車身的Ebike,售價3299歐(約合人民幣3萬元),而后主打智能化體驗;特宙斯等廠商同樣瞄準歐洲高端市場,搭載中置電機的高端車型Ebike也將在2024年面向市場。

  由于產品的想象空間廣闊,Ebike廠商能夠切分市場進入單一或特殊賽道。在豐饒經濟學中,當文化中的供需瓶頸消失,所有產品都能被人取得的時候,長尾現象就出現了。Ebike更像自行車市場中的長尾商品,尤其在2023年的出海市場中,大眾商品不再統一天下成為玩家共識。小眾產品Ebike開始占領一席之地。

下一代Ebike產品

  那么,一臺好騎的Ebike應該長什么樣?

  過往對Ebike的理解,更多只在自行車架上拼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多數兩輪車以及投資人也認為,Ebike是公版產品+技術+博世電機的整合,“沒什么門檻”。

  但是若想在2024年賣上價錢,Ebike廠商已經意識到,拼湊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中存活,必須在騎行體驗上下功夫。如何兼具美感以及騎行體驗,這關乎到Ebike廠商對于產品的整體“調教”。

  一臺具有性價比的Ebike,需在蹬踏時電力傳導不突兀,快速行駛時按下剎車也不會有明顯頓挫感。若想騎車感與腳踏自行車相似,達到“人車合一”輕松好騎,多數Ebike廠商會選擇自研+開私模,在自行車內重新設計電路“走線”并對自行車結構進行重新設計。

  Freedare創始人閆敏表示,在一款產品投入市場之前,廠商需要考慮自己的產品是不是同價位段性價比最高、騎行體驗最好的產品。在這個基礎上,還會加權重,比如還能否滿足更多場景。“先摸排用戶需求,再深挖價值。因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然后再行調試穩定性,對智能化早早布局將是下一代產品趨勢。”

  閆敏并沒有選擇“公版公模”產品或尋找涂鴉APP(一家智能硬件提供方案商),而是組織團隊從軟件結合、再到調試穩定性,同時做了硬件升級,比如人體工程學、續航、騎行體驗,最終花費近千萬元。

  程亮擁有10年新能源汽車頭部廠商以及5年共享單車供應鏈全面操盤經驗,他表示,國內多數Ebike廠商創新意識不足,真正高品質、有品牌調性的產品不多,且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出海打價格戰。“如此一來,Ebike將陷入不斷內卷、不健康發展中。Ebike的出貨量趕不上自行車以及國內電動兩輪車,因此目前規模效應還不足,供應鏈成本下不來,進而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從品類屬性上來看,Ebike其實是一個超級復合型品類。Marco向硬氪表示,“它估計有四成汽車類的屬性,四成消費電子類屬性,也有兩成的服飾類屬性。”他向硬氪解釋,汽車屬性指Ebike騎行需要日常維護,保證各個器件的可靠度等等,所以Ebike品類需要玩家有供應鏈基礎能力來托底;消費電子屬性是指車的電子化功能不斷演進同時,零售市場操盤也越來越多樣化;服飾裝飾屬性則意味著Ebike還可以是一款時尚單品,Ebike可以探索眾多車型和設計元素。所以,Ebike品類整體上對團隊的復合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一臺Ebike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用戶在用車前、中、后的種種細節。程亮認為,Ebike應該區別于傳統自行車。他表示,“騎Ebike的人和騎自行車的人有所差異,因此米夸也開了私模,在車架做了創新性單臂設計以便用戶在不觸碰后輪轂電機情況下,更換、維修輪胎。”自行車有一定零部件損壞幾率,若加上電助力設備,損壞維修幾率更高。程亮認為,在產品設計端提前規劃,能節省后期維修成本。其次,米夸還在Ebike的車頭和座椅處進行了可調整設計,以適應不同身材用戶。

  智能化正在成為Ebike產品高端化重要一項。在車鎖防偷盜使用場景方面,九號公司的Ebike Segway Xafari和Segway Xyber已經搭載無鑰匙啟動功能,每臺車都會有GPS聯網。

  張曦也向36氪表示,之前想做的是怎么做技術上更領先的產品,后來發現未必用戶會買單。“將產品做對,比做好難太多了”,現在Velotric轉向基于用戶和市場調研的正向研發策略,重新調整了產品線,譬如對暢銷的產品系列做了升級版本、對市場空白的山地車產品做了品類拓展。

  產品性能方面,Ebike的電機系統類似于自行車的變速器系統,它的性能往往影響著Ebike整車性能。從一臺Ebike成本結構看,電機系統占整車成本的40-50%。廠商若采購八方中置電機只要300美金,博世漲到200美金至500美金。目前占主流的輪轂電機要100美金,可見若升級至中置電機,每臺Ebike的成本便增添200-400美金。

  Ebike賽道的利潤也主要集中頭部,博世、禧瑪諾兩家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內廠商目前以八方股份為主,走性價比路線。在硬氪走訪的廠商中,多數行業人士表示,在這一輪博弈過后,輪轂電機產品將會淘汰,未來將會是中置電機的天下。

  可以看見,Ebike廠商正在儲備彈藥自研驅動系統。剛宣布融資喜訊的初創廠商特宙斯第一步便開始自研中置電機。這意味著,Ebike的驅動系統歷經速度傳感器+輪轂電機(VanmoofS3的技術方案)走向力矩傳感器+后置輪轂電機(Urtopia的技術方案)再到力矩傳感器+中置電機的技術迭代過程,下注中置電機也意味著未來Ebike產品輕量化、智能化、高端化趨勢逐漸明顯。

  銷售渠道方面,類似于國內的愛瑪、雅迪等兩輪車品牌走向,Ebike的未來將會是線下品牌店。現在,Ebike廠商尚未樹立起品牌影響力,國內廠商以海外獨立站為主要銷售渠道,品牌集合店即線下經銷點將是Ebike廠商在2024年主推的的線下渠道之一。

  張曦向硬氪解釋,“這需要有一個過程,美國市場和中國一樣大,在10萬-20萬臺年銷量的體量時,沒必要‘高舉高打’做品牌店,現在建立自己的品牌店體系也是沒有意義的,確保不了品牌能夠通過品牌店覆蓋市場,我們認為還沒有到時候。”

  無論選擇歐洲還是美國市場,產品安全是Ebike廠商的底線,提前預判產品款式以及Ebike的消費科技趨勢,做好一輛車將考驗一個廠商的綜合實力。若將Ebike品牌與擁有數十年歷史的自行車品牌相對比,Ebike廠商的品牌之路還很長。

  (硬氪作者胡依婷對本文亦有幫助)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刊載之目的為傳播更多信息,如內容不適請及時通知我們。

相關熱點

  新華社深圳3月8日電(記者印朋)中國海油8日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發現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油田——開平南油田,探明油氣地質儲量1.02億噸油當量。該油田是全球核雜巖型凹...
新能源
  尼康今日發布公告,收購 RED.com LLC 的 100% 已發行會員權益,由此 RED 將成為尼康的全資子公司,已與其創始人 James Jannard 和現任總裁 Jarred Land 達成協議,但須滿...
業界

相關推薦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