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杭州市臨安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顧曉芬帶隊調研青山湖街道研口村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試驗基地和朱村惜華谷文化旅游發展公司,街道分管領導、村書記、農業基地負責人等參加。
在研口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試驗基地,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投放、運營、處理和專業轉化的全過程,全面解釋了垃圾分類“4+1”模式新方法,集中展示了智能監控系統與大數據平臺應用成果。隨后調研組一行前往黑水虻養殖區現場參觀,直觀了解利用腐食性昆蟲黑水虻實現資源再生利用全過程。
據了解,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是以較低的成本將大量的廚余垃圾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昆蟲蛋白源飼料,在消除環境污染的同時,為市場提供動物蛋白源飼料添加劑,從而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顧曉芬表示,黑水虻處理技術應用在廚余垃圾處理領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藥用價值,對人類環境友好,前景廣闊,但是作為一種新技術也存在不穩定因素,必須認清垃圾分類的導向問題,實現垃圾資源化處理而非垃圾產業化,從而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平衡。
在朱村惜華谷文化旅游基地,調研組一行先后參觀了果蔬引種與選育、家禽養殖和花卉種植等區塊。基地負責人進行了農業科普工作匯報,詳細介紹了以“城市居民健康起來,農村農民富裕起來”為目標的村社互通模式,從前端種植投入到終端市場銷售,搭建“一村一景一品一社一站一網”全鏈條生產銷售環節,為農村村民和城市居民提供技術支撐和省農科院種子支持,實現種子試驗、反饋、更新、市場化投入的有效閉環。
顧曉芬對此予以肯定,她表示,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農村農民參與種植,實現自給自足還能實現增收,不僅激活了剩余勞動力,帶動了鄉村振興,還推動農業科研的發展進步。她指出,臨安區農業科學普及宣傳可以借鑒該模式,從前端物資發放到中期技術指導跟進再到后期成果復制,打造沉浸式科普和一站式科普閉環。
本次調研,旨在對照基地創建條件,給予區級科普教育基地和專家工作站、博士創新站申報單位意見建議,尤其在場地條件、農技推廣、科普活動組織等方面給予了專業性的指導,為兩家基地今后更好地推進科普工作及“三站”建設提出了寶貴意見。
作者: 趙荷 來源: 臨安區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