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訊 3月2日評論(劉定洲)在電力電纜集采市場中,低價狀態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其背后包含復雜的市場成因,例如產能過剩、原材料價格波動等,部分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價格戰中勝出,不惜通過偷工減料、采用劣質原材料或縮減工序來降低成本,不僅拉低了整體的投標價格,還嚴重損害了電力電纜的質量和安全性能。
這種低價競爭現象,在光纜集采領域也不時出現。光纖光纜作為現代通信網絡的“血管神經”,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和性能都至關重要,而在近幾年的光纜集采中,其價格競爭也同樣激烈,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某大型光纜集采。
該集采規模超過6500萬芯公里,總金額近50億元。中標結果一出,引發行業震動:首先是頭部廠商集體出局,長飛光纖、亨通光電等傳統五巨頭中,三家未能入圍,烽火通信、中天科技勉強擠入第14-15位。其次中標廠家以二、三線廠商為主,這些企業基本上靠低價獲得入圍排名,其中第一名以較預算價低近40%的最低報價獲得最大份額,與其他入圍企業的中標價格差幅超過50%。
這一看似追求成本控制的常規操作,實則是市場供需失衡與集采規則設計雙重沖擊下的結果。2024年三大電信運營商均未開展集團級光纜集采,導致廠商庫存積壓、現金流緊張。此次集采是2025年首個大單,廠商為爭奪生存空間被迫激進報價,而集采規則又給了這種激進報價留足了空間,其價格在評標規則中權重占比太高,達到60%,且設置激勵份額機制,10%的采購量優先分配給低價投標者。
短期有陣痛,長期存風險
這一大型集采已經落地,今年進入到出貨階段,但從業界的反饋來看,對光纖光纜行業帶來了較為負面的影響,既帶來了短期陣痛,也導致了長期風險。
首先憂心的是,項目恐難以交付,埋下質量隱患。因為限價太低,眾多大廠沒有參與其中,后期的供貨和質量保障會受到一定影響;同時,若干不同類型產品捆綁到一起招標,導致高價中標的企業也存在相當一部分產品因低于成本價而執行困難,對未來供貨帶來風險。而本就低價中標的企業在成本的重壓下,則極有可能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工藝把控等環節降低標準,生產出的光纜質量必然大打折扣。質量不佳的光纜在鋪設和使用過程中,更容易出現信號衰減、斷裂等問題,這將大大增加后期的維護成本,甚至導致通信網絡的頻繁故障,嚴重影響用戶的通信體驗。
其次,光棒-光纖環節承壓,研發創新動能不足。光纜生產企業在限價的緊箍咒下,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為了維持生存,必然會削減在研發創新上的投入。而研發創新是推動光纜技術進步、提升產品質量的關鍵動力。通信網絡的高效運行離不開高質量、高性能的光纜作為支撐,當光纜技術停滯不前,通信網絡的升級換代也將受到掣肘。從行業生態角度來看,過低的集采限價嚴重威脅到光纜產業鏈的健康發展。長此以往,整個光纜行業將陷入創新乏力的泥沼,難以跟上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步伐,對整個通信行業的長遠發展形成阻礙。
最后,擾亂市場競爭秩序,破壞行業發展生態:一些實力雄厚、注重產品質量和研發投入的大型光纜企業,由于無法在過低的限價下維持合理利潤,可能會被迫減少參與集采的份額,甚至退出市場。而某些只求短期利益、靠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的小型企業,卻可能憑借低價優勢獲得更多訂單。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會讓市場充斥著低質低價的產品,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整個行業的信譽和前途。
產業健康發展,都應負責任
集采制度的初衷是破除暴利,但當價格擊穿合理成本線時,必然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而在當前人工智能競賽持續火熱的當下,無論是數據中心內的布線實現機間互聯,還是數據中心間的拉遠盤活算力資源,都離不開光纖光纜的網絡聯接。要支撐網絡基礎設施的高質量運行,是整個大的通信產業鏈的責任。
202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在筆者看來,光纖光纜行業不能過度追求低價擾亂行業的健康發展,尤其對某些供應商而言,超低價中標無疑接了一個燙手山芋,并不會帶來真正的價值。
也正因為如此,建議行業上下游共同努力,打破“低價中標”慣性,建立“價格-質量-創新”三維評估體系,引導行業向高附加值轉型,維護、深化產業生態鏈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健壯的算網基礎設施,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