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時代,手機已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中樞,各種App極大地便利了生活,然而其引發的隱私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人發現一種詭異現象:日常聊天提及的物品,比如一款新上市的電子產品、某種小眾美食,隨后打開購物或資訊類App,相關廣告竟精準彈出,宛如手機在“偷聽”。你以為這是巧合?實際上這都是你的手機偷偷聽到的或者算出來的。
最近,羅永浩微博的一個問題也讓手機隱私話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他表示:為什么大家都在抱怨被各種App偷聽和推送廣告,但沒有廠商做物理關閉麥克風的手機,是因為廠商跟軟件行業的利益捆綁太深嗎?
APP兩大“偷聽”操作 幾乎人人中招
App究竟如何實現這種看似“偷聽” 的操作?從技術層面剖析,主要有兩大路徑。
其一,調用手機麥克風權限。部分不良App打著正常功能需求的幌子,在用戶不經意間獲取麥克風權限。一旦得逞,當用戶正常交流時,App便可悄然錄音,再將這些語音數據傳輸至后臺服務器,運用語音識別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從中提取關鍵詞,推測用戶興趣偏好、消費意向,進而推送精準廣告。
曾有人做過驗證實驗,給一款app授予麥克風錄音權限,待程序正常運行、人們如常交流時,切換到后臺查看,赫然發現已生成一段時長幾十秒的語音數據,導出核對后,內容竟與現場交流毫無二致。
其二,利用側信道技術,這是一種相對前沿且復雜的手段。它通過分析手機傳感器數據、網絡信號特征等間接信息,如設備的加速度、陀螺儀數據,結合用戶使用App的行為模式,推斷出用戶所處環境和可能討論的話題,以此實現對用戶興趣的洞察。不過側信道技術實現難度大,應用并不廣泛。
APP偷聽不僅侵犯意思 而且違法
App“偷聽”式的隱私侵犯危害不容小覷。首當其沖的是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大增。當App肆意收集麥克風數據,姓名、地址、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極有可能被泄露。不法分子獲取這些信息后,可能用于精準詐騙,如偽裝成熟悉的機構或個人,以各種借口誘導用戶轉賬匯款,致使財產損失。
其次,嚴重干擾正常生活。大量基于隱私窺探的精準廣告充斥手機屏幕,不僅浪費用戶時間,頻繁推送還會對用戶造成精神干擾,破壞使用手機的愉悅體驗。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空間被壓縮,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降低,時刻擔憂自己的言行被窺探、利用。
從法律條文層面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更是詳細界定了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各類規范,其中收集行為作為關鍵環節,若 APP 違反這些規定,就構成違法。
三大方案隱私保護 讓APP偷聽風險降到最低
面對App“偷聽”的隱患,廣大用戶該如何做呢?在權限管理方面,用戶應養成定期檢查權限設置的習慣。打開手機“設置”,進入 “隱私”板塊,查看 “麥克風”選項,將那些沒有實際通話需求的App權限關閉。
比如,一款簡單的手電筒App,若申請麥克風權限,極有可能存在隱私風險,應果斷拒絕。同樣,對于相機、通訊錄、位置信息等權限,也需謹慎授予,僅對真正有必要使用這些權限的App開放。
以iOS系統為例,用戶還可在“隱私與安全性” 設置中,關閉“允許 App請求跟蹤”,減少App對個人行為的追蹤。
在App下載和使用環節,務必選擇正規應用市場,如蘋果App Store、華為應用市場等。正規應用市場有嚴格的審核機制,能有效過濾大部分帶有惡意代碼、存在隱私風險的App。
對于來歷不明的App,即便功能再誘人,也不要輕易下載安裝。在注冊新App賬號時,仔細閱讀隱私政策,對于非必要提供的個人隱私信息,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堅決不提供;若可簡化提供,如僅提供昵稱而非真實姓名,應選擇簡化方式。
此外,借助手機系統和App自身的隱私保護功能也至關重要。許多手機系統自帶“限制廣告跟蹤”功能,開啟后可打亂廣告商依據過往數據鎖定用戶的節奏。
例如,安卓手機可點擊“設置 -設備與隱私-設備識別與廣告”,打開“限制廣告跟蹤” 并重置“設備標識符”。一些App內部也提供隱私設置選項,如微信,用戶可依次點擊“設置 -關于微信-隱私保護指引-隱私政策-廣告-關于廣告-管理”,手動關閉“個性化推薦廣告”按鈕(不過該操作僅生效半年,期滿后需重新設置)。
點評:
個人手機隱私保護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廣大用戶提高警惕,掌握正確方法,從權限管理、App下載使用等多方面入手,筑起堅實的隱私保護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在享受數字時代便捷的同時,守住個人隱私的安全底線,不被肆意窺探和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