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CEO庫克在一次采訪中解釋蘋果為啥死守中國制造,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沒人能替代。 很多人以為,蘋果來中國是為了低成本勞動力。這個說法,早就過時了。
庫克親口說,中國早已不是“低價工廠”,真正吸引蘋果的,是“技能密度”。 什么意思? 蘋果的產品,對精密制造的要求極高,尤其是模具技術。 不是那種擰螺絲的低端活,而是毫米以下的微米級精度。 這種活,靠的不是大學文憑,而是職業教育出來的大量熟練技術工人。 在美國,想開個模具工程師的會,可能湊不夠人。 在中國,一個省能給你填滿幾個足球場。 這不是人多,而是這種“深度技能”,在中國是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存在。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勞動力便宜,而是有沒有足夠多、足夠專業、協同高效的產業工人。 這就是為什么蘋果至今也沒把iPhone搬回美國。
盡管蘋果將14%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但其核心零部件(如A系列芯片、OLED屏幕)仍依賴中國供應鏈空運支持,本土化率不足30%?。印度工廠更多承擔組裝職能,物流成本為中國兩倍,且面臨“雙重征稅”困境?。中國長三角、珠三角的電子產業集群仍主導全球手機產業鏈,即使蘋果嘗試分散風險,短期內仍無法擺脫對中國高精度制造能力的依賴?。
目前,中國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中,蘋果份額已從75%跌至54%,華為、小米等品牌正加速蠶食其陣地?。庫克強調“死守中國”實為維持品牌溢價,避免被貼上“廉價”標簽?。
為應對關稅壓力,iPhone 16系列在美售價可能暴漲43%?,但同期中國市場的Pro機型仍通過“大存儲版本溢價”(如512GB版本比256GB貴1000元)維持利潤率,顯示蘋果對中國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仍有信心?。
蘋果AI功能(如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國市場因合規問題受限,導致iPhone 16系列缺乏差異化競爭力。庫克所稱“未來創新”被指為延緩市場信心的公關話術?。
美國對華技術遏制的背景下,蘋果既要應對白宮“供應鏈去中國化”壓力,又需避免因過度依賴印度制造而陷入地緣糾紛?。
2024年Q2大中華區營收同比降6.5%,同期印度市場增長抵消部分損失,但難以彌補中國市場體量缺口?。若完全撤離中國,iPhone綜合成本將因供應鏈重組增加26%-34%,直接沖擊全球定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