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感染熱病中心 周滔 郝文翠
7月28日是第11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衛組織的宣傳主題是“消除肝炎,時不我待”,我國政府的宣傳主題是“積極預防,主動檢測,規范治療,全面遏制肝炎危害”。當前,人們對肝炎的誤區有很多,比如,凡是肝病都具有傳染性,和乙肝攜帶者擁抱、握手或說話,就會感染乙肝;父母患肝炎的,子女也一定會得肝炎;乙肝病毒無法徹底清除,抗病毒治療毫無意義。另外還有人認為保肝藥效果非凡,多用可以更好治療肝炎,結果自行超量服用增加了肝臟的負荷,促使病情惡化。
其實,肝炎不是指一個單一疾病,而是各種病因導致的肝臟炎癥的病理狀態。如病毒、細菌等導致的感染性肝炎,酒精、脂肪、藥物、毒素、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導致的非感染性肝炎。通過一些癥狀或身體不適感覺可以提示是否患有肝炎可能,如: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消化功能差,進食后腹脹,沒有饑餓感,厭吃油膩食物,惡心欲吐,面色皮膚發黃,小便發黃,眼睛發黃等。
我國是肝病大國,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病等都可能存在肝炎的病理過程。其中病毒性肝病中較為多見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防治的重點疾病之一。
乙型肝炎是如何傳播的呢?
1.輸血及血制品:既往發生過賣血共用針頭導致肝炎傳播,現在隨著我國對獻血人員進行傳染病指標篩查以及醫療衛生安全的意識提高,基本上已經從源頭上杜絕了經輸血和血制品傳播肝炎的危害。
2.性接觸傳播:與乙肝感染者或攜帶者無保護性的性行為,特別是有多個性伴侶者、男男同性戀行為者,其感染的危險性會更高。
3.母嬰傳播:多見于圍生期,經由乙肝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染給新生兒。而現有規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規劃、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及母嬰阻斷藥物,已基本阻斷了母嬰傳播的“通路”。因此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如擁抱、握手、聚餐或者打噴嚏、咳嗽,以及無皮膚破損、無血液暴露等接觸的情況,一般不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如何預防乙型肝炎?
1.接種疫苗:未感染乙肝病毒人群積極主動接種乙肝疫苗,慢性乙肝肝炎患者在符合醫學指征情況下接受規范的抗病毒治療,遏制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2.嚴格篩選獻血員:通過檢測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體、DNA,以及肝功能指標,嚴格篩選獻血人員,減少血源性傳播。
3.注意衛生,謹慎親密接觸:勤剪指甲、勤換衛生用品,做到不與他人共用指甲刀、剃須刀等個人物品。謹慎親密接觸行為,尤其是身體健康狀態不相互了解的人之間的接吻、性行為等行為。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概率。
4.定期進行身體檢查:血液檢查可以查出人體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或進行治療。
中醫治療肝炎有較好的優勢
中醫通過整體與個體辨證,結合六經、三焦、衛氣營血、臟腑經絡等中醫特色理論,預先判斷疾病發展規律,采用扶助正氣與祛除病邪相結合的治療理念來治療肝炎。在傳統中醫里,肝炎病屬脅痛、黃疸、虛勞等范疇,病因主要有感受病邪和內傷兩個方面,病邪多由濕熱疫毒所致,內傷常與飲食、勞倦、病后有關。肝炎的病機關鍵是濕熱蘊結于肝膽脾胃。濕熱是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造成氣滯、瘀積,郁而化熱。主要表現為身目黃染,小便短赤、會出現一些身重疲乏、舌苔黃膩、脈濡數等。治療上常清利濕熱為主,若熱重于濕,則清熱通腑,利濕退黃,代表方劑有茵陳蒿湯;若濕重于熱,則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代表方劑有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若膽腑郁熱,則疏肝泄熱,利膽退黃,代表方劑有大柴胡湯;若肝脾不調,則調和肝脾,理氣助運,代表方劑有柴胡疏肝散等。此外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可加入活血化瘀、化痰散結、利膽通絡之品等。發揮中醫優勢治療肝炎,促進肝炎康復,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阻斷和減緩肝炎的發展,保護患者的肝功能。
中醫科學養肝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采用多種方式科學養肝。如情志養肝,保持情志舒暢,情緒穩定,心態平和。避免情志抑郁,暴怒急躁等不良情志。睡眠養肝,晚上11點是肝臟開啟自我修復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時間人體還沒有進入休息狀態,易損傷肝臟。飲食養肝,飲食上可食用青菜之類的綠色食物,或具有舒肝清肝作用香菜、大頭菜、芥菜、菠菜、芹菜、苦瓜、菊花、白梅花等,有養血柔肝作用的大棗、木耳、豆制品、奶制品等。并適量少鹽、低脂,注意膳食比例均衡。運動養肝,采用八段錦、五禽戲、太極功等,或在日常生活進行適度運動,積極鍛煉,促進肝臟功能。(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