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鏈家門店全面升級的外形,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啟發,老年人的“第三空間”在哪兒呢?
對于年輕人來講,第三空間就是除工作場所和與家人相處之外的一個自己獨處的物理空間和時間。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里提到的“個體的恢復空間”就是類似于第三空間的概念,他稱這個空間為“個體”與“共同體”徐緩的中間地帶。
鏈家門店給我們的經典形象,是玻璃門上貼著密密麻麻的房屋信息,然后一進門就是一溜長長的辦公桌,上面整整齊齊地擺著電腦,一排西裝革履的房產經紀人,不是正在埋頭敲電腦,就是在緊張地打客戶電話。總之,那是一個雞血滿滿的工作場所,是你一進去就想逃離的地方。而新裝修后的鏈家門店長啥樣呢?門臉窗明幾凈,房屋促銷信息不見了,一排排呆板的辦公桌和電腦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靠墻的一溜書架,還有舒服的沙發和茶幾,有幾個客人坐在那里翻雜志。一不留神,還以為進了一家咖啡店。
這是鏈家轉型的一個嘗試,把門店變成一個社區便民服務的場所。除了社區便民,改裝后的鏈家門店還有可能滿足一個它沒有注意到的需求,就是老年人的線下第三空間。
老年人的“第三空間”在哪兒呢?我們肯定會想起跳廣場舞的大媽,和在街邊圍成一圈看下象棋的老大爺,這是他們最早的、免費的第三空間。不過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新趨勢,大爺大媽們也正在尋找環境更好、更舒適的第三空間。比如工作日的宜家餐廳,每天早上的3元早餐、免費咖啡,能吸引一大波老年人來到這里。不少大爺大媽穿戴整齊,打扮細致,表面上是去吃飯,實際上他們是來相親的。還有,KTV工作日的下午場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根據口碑、餓了么的統計,在KTV的下午時段,50歲以上消費群體比青年群體高出近20%。為了吸引這些老年消費者,很多KTV還推出了各種“夕陽紅卡”和免費時段。
無論是宜家早餐廳還是KTV下午場,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既便宜又相對舒適,還能社交。趨勢已經很明顯了,老年人的社交場景正在經歷一輪消費升級,從“免費露天”變成追求“便宜舒適”的第三空間。但是目前,可供老年人選擇的場地并不多。
鏈家門店正在往社區便民服務轉型,未來將繼續往這個方向發力,想辦法更好地為社區老年群體的社交需求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