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號“全國科普日”即將到來,Morketing觀察到,近兩年國內互聯網知識科普內容與日俱增。疫情的爆發(fā)更激起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望,與疫情相關的科普視頻或圖文,動輒能達到上億的播放量。
《2020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內容生態(tài)洞察報告》顯示,用戶對知識類內容的需求提升了21%,科普內容會是一個藍海市場,有著大量的潛在受眾和可觀的發(fā)展前景。
來自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祥子博士”(王樂祥)看到了這樣的趨勢,他帶領了數百個和他一樣的“博士達人”,組成了“百人博士團”,通過視頻為觀眾帶來硬核科普內容,同時也用專業(yè)視角為觀眾們挑選好物。
博士團成員(左起):祥子博士、小曾博士、小周博士
Morketing采訪了“博士團”中三位核心成員:祥子博士、小曾博士、小周博士,希望通過他們投身科普視頻創(chuàng)作的故事及他們的帶貨經驗,讓廣告主們了解,相對成熟的“知識帶貨”究竟怎么玩。
1科普市場,需要“硬核”內容
在大約一年半之前,祥子博士在網上看到了一個科普視頻,其中講了很多關于建筑通風的問題。視頻的點贊、瀏覽量都很多,但作為建筑環(huán)境方向的專業(yè)研究者,祥子博士一眼就看出其中很多的錯誤,可他在認真留言提問之后,卻只收到了對方的冷嘲熱諷。
“我覺得蠻挫敗的,同時也萌生了想要做科普視頻的念頭,我想要將正確的、專業(yè)的知識內容帶給普羅大眾”。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祥子博士先以母校“重慶大學”為根據地,帶動了身邊的幾位同儕,包括他的愛人“小曾博士”一起參與這個項目。 最開始他們的團隊只有個位數的成員,但過了一段時間,就已經有19位同校的博士參與進來,做室內環(huán)境的小周博士就在其中。
隨著賬號影響力不斷擴大,有越來越多的博士慕名而來,或是在祥子博士的視頻下留言,或是輾轉通過朋友圈與他取得聯系,表示想要加入他的科普團隊。
“我們在北大,清華、浙大這些高校也有一些朋友或同學,慢慢的我們的影響力就輻射到國內大部分的主流高校。現在我們博士團的成員擴充到近百人,關系遍布全國,成員的專業(yè)也是五花八門,文科、理科、工科的博士我們都有。”
祥子博士的好看視頻賬號
下定決心做科普視頻之后,祥子博士便開始尋找合適的平臺。一開始博士們也嘗試過許多主流視頻網站,但慢慢的他們就將經營重心轉向了百度旗下的短視頻內容專業(yè)聚合平臺“好看視頻”。
“我們認為,百度的調性和科普內容與我們的博士身份最為契合,因為百度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知識搜索平臺,百度百科我們從學生時代一直都在用,平時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也會用百度搜索。”周博士告訴Morketing。
另外,依托百度生態(tài)的流量池,好看視頻的內容也能通過百度APP分發(fā)給更多用戶,這就很適合在賬號發(fā)展前期特別依賴平臺流量支持的科普類視頻。
2“博士帶貨”是怎樣達成的?
在入駐好看視頻之后,博士們很快就發(fā)現,百度體系多年來在知識內容上的深耕,給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帶來了相當多的便利和優(yōu)勢。首先,在用戶群體上,百度生態(tài)內的觀眾在百科、百家號等圖文科普環(huán)境的熏陶下,對科普內容有著較高的興趣和接受度。
盾構機
祥子博士告訴Morketing,他曾在視頻中提到過盾構機,結果竟然有粉絲曾在施工現場使用過這臺機器,還留言詳述了其適用場景。“那次我才發(fā)現,我們的觀眾之中藏龍臥虎。”祥子博士感嘆道。
其次,百度用了很多技術手段,讓生態(tài)內的知識系統互聯互通,從而讓科普內容更加立體、深入。好看視頻就有一個“圈一下”功能,可以“圈出”視頻中提出的知識點,并將其與百度百科、百家號中的權威信息相關聯,用戶進行搜索的時候,就可以順藤摸瓜收獲一整串的“知識鏈”。
圈一下
總而言之,依托百度的知識生態(tài),博士們很快就實現了他們的初衷——將專業(yè)的知識帶給普羅大眾。幾位受訪博士的頻道粉絲都在短短半年時間穩(wěn)步增長到了二十萬+的級別。
而隨著粉絲量的上漲,他們也發(fā)現了科普視頻帶給他們的“意外之喜”。平臺粉絲漲到十萬左右的時候,小曾博士在“度星選”上成功接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商單。
“最開始我們也沒想過這方面,因為將科普類內容與商業(yè)內容結合,確實有難度。”祥子博士跟我們分享了“知識帶貨”的痛點與難點。
“一方面,博士們雖然有專業(yè)能力,但很多時候不知道怎么去找到合適商家,把科普和產品信息做結合;另一方面我們平時科研很忙,商單接洽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這讓很多專業(yè)知識科普博主望而卻步。”
因此盡管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賬號的商業(yè)價值也水漲船高,但博士們對此還是抱持相當謹慎的態(tài)度。但很快他們就發(fā)現,其實做內容商業(yè)化并沒有他們想的那么復雜。
“我們與度星選合作,最大的感受就是省心”,小曾博士告訴Morketing,“平臺會幫我篩選與我的專業(yè)相契合的品牌,而且會在選題方向、呈現形式上給我們建議,讓我們能兼顧科普的嚴謹性和娛樂性,同時將商家的產品合理植入進視頻中。”
至于后續(xù)的推流,度星選能夠精準抓取百度生態(tài)內用戶的標簽,將內容推薦給合適的受眾,平臺篇均閱讀量能夠達到7W+,多個爆款內容播放量能達百萬量級。平臺還針對商單達人設定了億級流量扶持政策,以保證渠道的宣推效果。
同時平臺還會安排許多的活動,給博士團足夠的曝光量。比如祥子博士就在去年年底參加了李誕發(fā)起的一檔泛知識主題脫口秀,《FUN!知識狂歡夜》,他在節(jié)目中風趣幽默妙語連珠,讓許多網友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印象。
因此博士團成員以及品牌方都不用擔憂視頻流量問題。“基本上我們的商業(yè)合作視頻,播放量都能10W+”,祥子博士告訴Morketing。
另外他還提到,博士團帶貨的報價并不算高,“一個視頻的合作費用,少的只要幾千,復雜一點要兩三萬,但基本上一般中小商家都負擔得起。因為我們的初衷也并不是要用科普賺大錢,我們不希望用過高的費用盤剝商家,而是希望能與品牌共創(chuàng),達到雙贏。”
3硬核知識博主,帶貨更專業(yè)
其實對于知識帶貨,博士團的成員們不僅僅將其視作一種盈利模式,他們在其中也傾注了對目前商業(yè)內容市場的思考,以及對產學結合的嘗試。
小周博士就告訴Morketing,她認為現在主流的商業(yè)帶貨形式,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少信息增量,“守了一晚上直播,可能也沒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很浪費時間”
小曾博士也認同這個觀點,她認為最近某“知識帶貨”直播間的火爆其實就能說明一個事實,“民眾的審美會不斷提高,未來他們會期待在商業(yè)廣告和營銷內容中看到更多內涵和信息增量。”
這其實也符合目前國內互聯網發(fā)展的大趨勢。當代消費者的理性程度其實越來越高,他們期待更有內容的廣告形式,也更愿意為了知識溢價付費。根據2021年艾媒咨詢的調查,有86.3%的網民愿意通過消費支持優(yōu)秀內容。
這意味著“內容營銷”將會經歷一波增長,而優(yōu)秀內容創(chuàng)作者在商業(yè)帶貨領域的作用和價值也會與日俱增。消費者對垂直類達人的信任度也會越來越高。
根據Statista在2021年的研究, 67%的用戶更愿意相信垂直類博主的推薦。因此博士團在商業(yè)化上有先天優(yōu)勢。一方面他們在領域上足夠垂直;另一方面他們的專業(yè)身份讓他們更容易受到消費者信任,也更可以用專業(yè)角度解讀產品。
而為了打造一種全新的“硬核科普”帶貨模式,讓博士團的知識屬性及差異化的商業(yè)價值得到凸顯,祥子博士與度星選共創(chuàng)了一種“技術宣推”的內容營銷玩法。
“在接商單時,我們必須要去挖掘產品可以科普的點,讓觀眾可以從中得到信息和知識,并以此提升對產品認知的深度。”祥子博士告訴Morketing,“比如別人賣大米,可能就是強調口感,但我們可以從它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營養(yǎng)成分入手做分析。”
而去年祥子博士為開樂風扇做推廣,則借助自己土木工程及建筑環(huán)境專業(yè)的知識,從風扇如何改變室內的氣流組織、讓污染物排出的角度,解釋了風扇對室內環(huán)境的改善作用,還教給屏幕前的觀眾,要把風扇擺在家里的什么位置,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我們認為這種科普帶貨的形式,能給品牌帶來長期價值”,祥子博士告訴Morketing,“因為你帶給消費者的,不是一時的低價,而是對于品牌技術能力的深層次理解,這些內容通過科普視頻,會印刻在消費者的腦海里,他對品牌的印象會很深刻,好感會更持久。”
下一階段博士們打算在知識帶貨的路上走得更遠一些,深入田間地頭,將專業(yè)的知識帶給鄉(xiāng)村,再用這些知識幫助農民的生產,并將這些好的風景和農產品帶向更大的市場。
“振興鄉(xiāng)村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我們也有這個社會責任。下一步我們要打造‘與博士同行’的系列IP,去鄉(xiāng)下實景拍攝,給農村的老人小孩做科普,順便發(fā)掘當地的文旅場景和特色農產品,通過視頻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些美好事物,在疫情之后拉動相關的消費。”
目前重慶、成都等地的一些旅游投資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我們希望更加關注下沉市場,做城鄉(xiāng)之間的橋梁,未來也歡迎相關的品牌來跟我們合作。”
4結語
博士團對于科普視頻內容的前景和商業(yè)化的可能性相當樂觀,就像小周博士在采訪中提到的,“科普類視頻跟娛樂類的不一樣。純娛樂性的東西雖然容易出爆款,但相對而言它的生命周期會更短暫性,而有一定知識含量的內容,則可以走的更長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會回歸一種理性的消費心態(tài),在消費升級之下,我們的下一代會越來越愿意去為知識付費,也越來越追求高品質的觀看、消費體驗。
我們可以期待,度星選與博士們共創(chuàng)的“技術宣推”模式,能夠為科普內容市場以及商業(yè)內容市場帶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