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是浙江省核工業二六二大隊全資成立、進行現代化企業管理的一家綜合性國有企業,成立于1992年,業務范圍涵蓋固體礦產勘查、區域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物化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災害勘察設計評估施工、安全評價、測繪、市政公用、房屋建筑、水利水電、礦山工程、地基基礎、土石方、爆破拆除、隧道工程、水工隧洞等,是目前浙北地區擁有地質資料最豐富、資質等級最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核工業井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7月,2018年2月認定為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先后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旭、院士沈樹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念念(于2021年12月去世)、院士吳中如,并依托院士的資源優勢,引進多名專家學者,引領集團公司的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及轉型升級。
由院士推薦,集團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成了華東地區唯一的權威地層古生物測試與關鍵地層對比研究重點聯合實驗室及鏈接浙江省礦產數據庫的地學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
聯合實驗室于2018年9月正式啟動并開始投入古生物化石實驗,科研方向主要為巖石化石制片、微體化石分析、牙形刺處理分析等,累計分析樣品達5000件,發現微體化石900枚,發表SCI論文2篇,自主研發古生物實驗室污水處理方法1項。
地學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2019年建成并運行,以GBDB數據庫、數字城市地質、可視化經典剖面、綜合信息服務等作為主要科研方向。其中《地質大數據在吳興區城市地質工作中的應用與研究》被列為浙江省院士行業科技戰略咨詢項目,《基于GBDB數據庫地質大數據平臺構建與吳興區城市地質應用研究》被列為浙江省地勘局地質科技項目。
通過近幾年的運行實踐,結合集團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為進一步豐富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內涵,拓寬專業領域的科研渠道,大力開展技術集成,助力高質量發展,目前集團公司已建成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統領的“湖州市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BIM工作室”“建設行業企業技術中心”“智慧巖土中心”“地災治理和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即“一站二室三中心”產業創新平臺。
依托“一站二室三中心”產業創新平臺,集團公司與院士及其專家團隊開展了眾多的科研合作項目。與陳旭院士、沈樹忠院士團隊合作的“湖州市西南部螢石礦產資源調查與找礦預測項目”系統總結出螢石礦成礦與奧陶系、二疊系特定地層之間聯系的科研成果,改寫了浙江螢石礦產資源格局傳統認識,填補了國內交代蝕變型螢石礦的找礦空白,其科研成果國內領先,發現了安吉民樂、安吉蒲蘆塢、吳興管村三處大型螢石礦產地,探獲資源量1039萬噸,潛在經濟價值120億,獲評“全國十大找礦成果”;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湖州師范學院、浙江農林大學合作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湖州模式”獲得2020年第十一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一等獎;與吳中如院士團隊聯合河海大學、中南大學共同合作的“復雜地層超長距離曲線頂管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在缺少相關的技術規范標準和案例支持的條件下,克服國內首條超長距離的硬巖曲線頂管施工技術難題,科研成果獲得2021年福建省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來,集團公司先后取得知識產權131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103項,軟件著作權11項;主持/參與制定標準15項;科研合作項目20余項;2021年研發立項16項,其中“復雜條件下深水鎖扣鋼管樁圍堰設計與施工應用研究”“小孔排距起爆網路中數碼電子雷管的應用探究”獲浙江省建設廳科研項目立項批準。
近年來,院士專家工作站圍繞集團公司“以核為本、以山為基、以水為脈、系統發展”的指導思想,開展了多種模式的研發合作,取得的創新成果有效提升了集團公司在“五業并舉”的核心競爭力,極大地促進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的增長,2022年半年新增合同額已超50億元。
未來,集團公司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時深化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工作效能,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與更多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開展多維度的科研合作,以古生物地層學、礦產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地質大數據、地質古生物測試、生態修復、水利工程、核電工程等為主攻方向,推進“大地質+”,并基于此推動湖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地方經濟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及地質科學發展。
作者: 嚴佳敏 來源: 湖州市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