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廣州、佛山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廣佛同城化不斷推進。“十四五”時期,兩地將向全域同城化升級。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和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近日印發的《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佛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萬億元左右,作為廣州都市圈主引擎、粵港澳大灣區極點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試驗區實行真正意義的同城化管理
廣州、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地域相連,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
2020年,廣佛地區生產總值之和達3.6萬億元,常住人口之和超2800萬。廣佛經濟密度為3.2億元/平方公里,是全省(0.62億元/平方公里)的5.2倍,以全省6%的土地面積和22%的人口貢獻了32%的經濟總量。
《規劃》指出,雖然廣佛全域同城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距離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還存在差距。目前還存在同城化內生動力還需進一步激活、機制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合作缺乏高層次平臺載體等問題。
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廣佛將著力打造 “一區、三軸、一環”的空間格局。“一區”是指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三軸”是指中部核心發展軸、南部新興發展軸、北部綠色發展軸,“一環”是指廣佛全域同城化聯動發展環。
其中,將試驗區作為兩市集中落實廣佛全域同城化、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戰略疊加區。根據授權對試驗區實行真正意義的同城化管理,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市場統一、產業協同、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而“一環”將重點發展數字經濟、先進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各大交通樞紐,對內承接廣佛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加快完善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對外增強輻射帶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楊永聰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和以往所提廣佛同城化的概念相比,廣佛全域同城化范圍更大、領域更多、層次更高,是廣佛同城化發展的更高階段和必然結果。
楊永聰分析,廣佛全域同城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起到促進作用:一是示范效應,有利于為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提供實踐經驗;二是協同效應,有利于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科技創新、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展跨行政邊界的協同合作創造條件;三是賦能效應,有利于激發廣州都市圈的增長潛力,提升經濟發展能級,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增長點提供有力支撐。
產業如何協同互補
廣州、佛山均提出制造業立市,產業協同互補是《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目前,廣佛先進裝備制造和汽車兩個產業總規模超2萬億元。《規劃》提出,強強聯合,深入推動先進裝備制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切實引導支持相關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突破提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產業基礎能力。
以汽車為例,充分發揮廣汽集團、一汽大眾(佛山)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在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鏈開展合作,重點培育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推進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華為廣州研發中心、萬頃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地、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南海仙湖氫谷、中國汽車零部件(三水)產業基地等產業基地合作,共建共享智能網聯汽車封閉、半封閉測試場,打造廣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探索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模式下新型出行服務模式。
“從產業大類來看,廣佛兩地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但是如果從細分的產業鏈來看,廣佛兩地在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有廣闊的協同合作空間。”楊永聰建議,首先要加強廣佛兩地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為汽車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從離岸供應向近地供應創造條件;其次,要充分融合廣州基礎研究優勢和佛山裝備制造優勢,促進佛山制造業企業和廣州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為“廣州研發+佛山制造”提供支持;最后,要加強廣佛兩地重大產業平臺和創新平臺的交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促進兩地要素自由有序流動,《規劃》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放開放寬落戶限制,探索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