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吳蓉 佛山報道
從廣佛江珠高速的官華路口駕車往東,不久之后就會進入佛山發展最早的工業園區之一——松夏工業園。這里亦是佛山高新區南海園的腹地,歷經近20年的發展,已集聚起一大批模具、五金、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制造業企業。
但拿著舊鑰匙,打不開新大門。數智化風口下,這片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也在朝著“智造”的方向升級。
就在今年5月,佛山高新區南海園內,創信智造園動工打樁,將打造集制造研發、生產生活配套、綜合智慧運營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區;9月28日,由廣東省、南海區兩級國資共同建設的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也在此開工,占地面積約205畝,總投資超30億元。
從產業規劃和配套資源來看,兩個園區都將踐行平臺助力科技創新的發展路徑。
尤其是作為佛山高新區南海園“一號招商”項目的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從一出生就站在了高起點。雙國資背景讓其有著更強的鏈接資源能力,導入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優質項目和人才、技術,“科技+金融”“基金+基地”雙輪驅動的模式則將提升園區的賦能能力,推動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原創技術落地南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動工當天,作為其重要金融支撐平臺的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平臺正式啟動。受訪對象供圖)
而如果把坐標放大,還會發現這一園區鄰近南海大學城、佛山“雙十”園區之一的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園等,將在南海園內形成一條人才、科技、產業、資金相互流通的發展通道,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一片區的集聚。
當前,佛山市正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賦予佛山新時代改革開放示范、粵港澳大灣區西向門戶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桿、高品質現代化人文都市的四大戰略定位,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到來無疑將是其中重要一子。
一次平臺助力科技創新的探索
五年前,一條“中國制造2025生產示范線”亮相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成為此后外界關注珠三角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一扇窗口。
它的原型是由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佛智院”)、佛山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領銜,為小熊電器量身定制的智能制造示范產線,全長36米,引進了17臺機器人,每12秒就能下線一臺絞肉機,生產效率提高了40%。
這次亮相,集中展示了國內智能制造在裝備、軟件、系統本土化上取得的技術突破,也代表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龍頭城市佛山的創新能力和產業集聚效應,成為科技創新賦能制造升級的經典案例。
隨后,佛山進入新一輪大平臺大載體的建設高潮,佛山國家高新區、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園、三龍灣科技城“一區一園一城”加速建設,著力構筑科技創新高地。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亦將成為其中一員。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除了瞄準汽車電子、精密減速器、智能傳感器、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開展招商引資之外,當天,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與產業園簽約,共同在產業園內打造廣東省科學院佛山智能制造產業園。前者是廣東省科學院與佛山市政府共同建立的科技創新平臺,已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70余個。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體現。希望通過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建設,引入更多國際人才,在科技服務、成果孵化、資本對接方面,促成服務科學家與鏈接企業家的有效整合,全鏈條推動知識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肖仁俊表示,未來將充分發揮創新資源優勢,推動項目加速和產業化階段的集聚發展,服務佛山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高地建設。
(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將攜手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共同在產業園內打造廣東省科學院佛山智能制造產業園。受訪對象供圖)
作為樣板工程,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將通過全周期服務、基金+基地模式助力園區企業的創新發展。
據粵海置業介紹,項目規劃建設獨棟廠房、多層H型工業大廈、多層一字型工業大廈等多種產品,可滿足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產業空間需求。比如,其多層H型工業大廈,可以分層、分單元靈活拼接,適于小微生產企業發展布局;獨棟產品則可滿足中小企業對形象及生產空間的雙重需求。
此外,園區還將沿用“基金+基地”模式,打造“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平臺。一方面,將聯合中科院旗下北京國科金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建立“中科未來科技創新基地”,借力“科技金融服務+科技發展咨詢+科技產業鏈運營”優勢,通過定期舉辦未來科技成果展覽、建立專業科創服務體系,加快硬科技導入,牽引鏈主企業落地。
另一方面,產業園還將聯合投資機構,圍繞園區建立首期1.5億元的主題產業基金,緊抓南海“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強鏈補鏈”契機,推動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原創技術落地南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據悉,“基金+基地”的模式已經在全國多地得到驗證。僅北京國科金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就已經按照這一模式在全國成功運營超100個園區,金融活水激發產業園的創新活力。
就在產業園動工當天,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平臺正式啟動,將為佛山穩經濟、促就業、助創業、保發展蓄能。
“科技和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兩個翅膀,產業園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引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的企業,未來是可以實現展翅高飛的。而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現代經濟血脈的金融力量不可或缺。”南海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勇介紹,南海的存款余額已經超過7800億元,貸款余額超過5800億元,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經濟的活水。另外,投資界已經高度關注南海發展,目前在南海組建的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1800億,這也為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建設及招商打下了非常良好的經濟基礎。
一場多贏的合作
如果說個性化廠房和金融服務是為了賦能園區內企業,那么雙國資背景和龍頭企業專屬地塊的劃分,則打開了園區助力南海建設制造業創新高地的想象空間。
王勇認為,“這是一次天時和地利的結合、資源和實業的結合、科技和金融的結合、集群和標桿的結合、實力和勇氣的結合、政府和市場的結合。”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獲悉,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由廣東省屬國企粵海置業投資(國際)有限公司(簡稱“粵海置業”)與南海區屬國企廣東南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廣東粵海富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粵海置業和南海產業集團合作在珠江西岸布局的首個產業項目,將打造成為樣板項目、精品工程、效益園區,打造珠江西岸的智能科技標桿產業園。
其中,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廣東省在境外規模最大的省屬國有綜合性企業集團。粵海置業作為粵海集團現代產業園區開發及產業投資的平臺公司,目前已戰略布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建設并運營8大產業園區。
南海產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本次合作將發揮粵海置業園區開發運營的豐富經驗、國科金服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產業鏈的豐富資源,與南海產業集團本土國企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發展局面,“強化國企之間的協同發展,并探索出更多領域的合作共贏模式,助力南海區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這次結合也是園區與城市的“雙贏”。
制造業是南海安身立命之本。近年來,南海區牢固樹立大抓工業發展理念,通過招商引資做大產業增量、加快“兩化”轉型做強產業存量。目前,全區工業企業46851家,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7378.71億元;擁有13個產值超200億元的產業集群;市場主體超過54.14萬戶。
在9月27日發布的新一年度佛山百強企業榜單中,全市100強企業南海占41家,全市100強民企南海占40家,均位居全市第一;全市100強制造業企業,南海占30家,比去年增加了7家。
作為南海制造業的“主心骨”,南海園表現突出,其主要載體獅山鎮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663家,占全區的41.2%;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占比均達到全區的51%。今年2月8日,作為全省七個大型產業集聚區之一的佛北戰新產業園正式開園,9個核心區中南海園擁有5個。此外,佛山市正大力推進的十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和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制造業園區,涉及南海園的有5個。
高規格的園區規劃和高能級的產業定位,將為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的發展帶來新的商機,加速集聚汽車電子、智能傳感器、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新興產業,也將進一步推動南海產業“強鏈補鏈”。
不同其他產業園區的是,為了發揮龍頭效應,建設方還在項目內規劃北部25畝獨立地塊,定向打造為行業隱形冠軍、小巨人企業、準上市公司地區總部。項目首期預計在兩年內竣工交付,竣工達產后預計每畝創造稅收80萬元。
動工儀式上,6家意向企業簽訂入園意向協議,“龍頭”特色明顯。
其中,深圳市愛培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獲得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擁有國內先進的貼片線、測試線、整機裝配生產線;
重慶特斯聯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應用技術為核心,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大的城市級智能物聯網平臺,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及獨角獸企業。
一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大棋
如果跳出五區的行政體制,把該項目連同周圍集聚的幾大項目,一起放在佛山高新區“一區五園”的發展新格局中,又會得到另一個視角:南海園所謀,其實是圍繞著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下一盤大旗——園區聚項目,平臺促生態。
佛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重構優化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形成“中部強核、東西兩帶、南北兩圈”高效聯動產業格局。佛山高新區南海園正處于中部創新強核,是佛山高新區內發展要素、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區域,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246億,工商注冊企業數達5萬家,占佛山高新區一半以上。
它的另一個身份是佛北戰新產業園南海片區主戰場。按照佛山市委市政府的設計,這一產業園將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節能環保等先導型產業,支持鼓勵新技術新產品試驗。
而要實現打造戰新產業集聚圈的目標,除了通過招商引資實現產業集聚之外,還離不開大平臺大載體的孵化、培育作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在佛山高新區南海園內,已落戶廣東中科半導體微納制造技術研究院、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簡稱“廣工大”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佛智院等創新平臺,對南海科技成果轉化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揮了巨大作用。
比如,廣工大研究院重點聚焦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對接省內外高校院所、行業龍頭企業及高端創新人才團隊,為園區內企業發展提供全周期服務,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生態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
從廣工大孵化而來的四博智聯就受益于這里的產業生態建設。“即使客戶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我們所研發的領域,我們也可以找其他企業一起解決,形成互補。”四博智聯負責人易稱福介紹,廣工大目前引進了多家芯片研究技術成果企業,方便企業之間交流探討,加深合作,同時可以更迅速了解客戶的需求。
沿著這一思路,近幾年,佛山高新區南海園一步一個腳印,持續推進大平臺大載體的建設,除了南海粵海智能制造產業園之外,還引入了南海平謙國際智慧產業園、佛山國際陸港項目等項目。
而此次的粵海項目也是佛山高新區南海園培育戰新產業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南海園還在積極推進十大制造業園區中佛北范圍內的佛山人才創新燈塔產業園、佛山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前者將重點針對半導體、人工智能等產業從人才、科創、金融、園區建設等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后者將從完善園區政策體系、加快技術設施配套建設、培育龍頭企業等方面發力,解決園區土地、資金、能耗等方面難點堵點。
十大集聚區中,佛山西站樞紐新城科技商務集聚區的建設也在推進,擬打造100萬平方米的佛北戰新科技園,探索“兩業融合”,建設高端科技園區,釋放“1小時+零換乘”的軌道通勤優勢,積極導入深圳科創產業資源外溢。
佛山高新區南海園管理局局長、獅山鎮委副書記郭遙宇介紹,圍繞著市委“一區五園”戰略和建設佛北戰新產業園的部署,南海園也會配套在人才、產業、城市、文化等方面快速推進一批重大項目。
“要構建起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南海要完善‘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相關部門要加大力度,支持項目落地。”王勇在園區動工儀式上談到。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吳蓉 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