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加快推進使得數字化逐漸開始賦能學校教學教研全流程。其中,教研創新不僅需要新技術和新應用,更需要新理念和新機制。
12月17日,在“落實新課標 探索大教研——2022數字化支持下的教研成果研討活動”上,重慶市渝中區教師進修學院小學語文教研員王小毅以《大教研視域下的集體備課》為題作了專題報告,結合希沃數字化集備工具的應用經驗,分享了模式機制與研討經驗。
新課標視角下,“大教研”的深層含義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明確核心任務。從新課標視角出發,王小毅指出“大教研”深層含義及現實意義。“大教研”需要在思維方式上體現“大”觀念,即從教學改革的高度審視教研工作,從教研的實效反觀教學改革工作,在教研實操中落實新課標。同時,“大教研”還要在運行策略上體現“大”視野,即將課題研究做到課堂中,通過教研中產生有前沿理念和大視野的課,來統籌教研。此外,“大教研”還要在時空情境上體現“大”場域,即在物理空間上呈現教學現場,利用數字化手段來打破時間空間的壁壘。在關系空間上體現研究現場,利用集體備課、聽評課工具來實現老師的多重身份轉換。
“大教研”背景下,集體備課的機制創新
王小毅強調,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暨新課標視域下,集體備課研討的目的是提升教師課改研究、信息應用和反思總結三項核心能力。順應新課標的要求,高效的集體備課模式使得教師們可以在教研專家的指導下,采用專家講座、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問題研討、實踐操作和團隊學習等研討方式,在溝通協作中發揮專家引領與同伴互助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團隊智慧,打磨出精品課例。
希沃數字化集備工具助力教研創新
此次“大教研”實踐,分為集體研備、專家導備、線上評備三個環節。教師團隊依托交互式課件、微課等方式生成內容,并與教研專家通過希沃數字化集備工具完成完整全鏈條線上教研活動。
王小毅從自身經驗分享到,利用希沃數字化集備工具,教研專家和一線教師通過批注評論、制作知識膠囊等方法深入交流,不僅在物理空間上打破時空壁壘,更能以多樣化的在線聽評課工具實現多重身份轉換,有效提高教師和教研員的反思總結意識。
最后,王小毅引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建議,教師要關注互聯網時代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新特點,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等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