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大家都在做直播的時候,我也做。后來他們就開始慢慢地做起電商了。我就在思考,我是不是也要這樣。”
談到過去創業時的往事,才過而立之年的王珊饒有興趣。正是當時的這個疑問,開啟了接下來與大多數人想象不同的創業旅程。
“那個時候公司已經被迫要轉讓了,我合伙人的債務,還有一千多名同事的工資,都得我去想辦法。這讓我對要不要繼續在這行里做下去產生了疑惑。”
好在王珊特別留心身邊的機遇,注重人脈的積累。在自己做直播行業的這些年,她利用當時積累的原始資金,嘗試著做一些行業的投資。“最開始沒有什么規劃和傾向,但是我投著投著發現,我投得最多的居然是新能源行業。在稍加調查之后我發現,很多基礎能源型企業過得非常艱難,它們財務堪憂,但是還在苦苦堅持。”
王珊觀察到,這個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當時已經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象。正是這種市場環境,讓很多人仍然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能為它們(這些企業)做些什么?”王珊問自己。然后她給出了答案:
“首先是要增加業務往來,活絡人脈;其次是加強融資,確保良性發展;最后是改進管理模式,優化架構。”
在王珊眼里,他人的困難可能就是自己的機會,而這一契機也可能解決自己成長的難題。但她也明白,每個機遇都意味著一次選擇,每次選擇都會伴隨著獲得和舍棄。
換了領域也就換了圈子。王珊周圍的人從年輕有朝氣的網紅們,變成了生意人,企業家,甚至是地方的基層干部。
她的工作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她發現,在能源開發領域,不是所有研究都可以花錢買,不是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從實驗室中得到。還需要大量地查閱論文,和實驗室的教授交換意見,并將結果傳達到產線供專人實驗研究。此外,還需要協調環保部門,讓一切流程變得順暢無阻力。
“我們當時在整個新能源產業鏈的最源頭。為了能更高效地提煉出制作電池所需要的原料,就必須要研發出更高效的催化劑。這是一個電池能源企業要攻克的重要技術難關,也是技術壁壘。”王珊認真地說。
她知道,作為管理者,必須掌控效率。面對紛雜的事務,她會自己畫一個打鉤的清單列表,明確每天的重要事項。但她深知,再有效的策略,也不能完成所有的請求或抓住所有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管理時間,你需要學會說‘不’。當我們承擔了太多任務或是發現前行的方向出錯了的時候,我們就沒法為企業提供任何幫助。”
在能源領域投資并深入一線管理的經歷,讓她得以迅速成長,從一個簡單的任務管理者,變身成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一個集團決策的制定者。
在此之后,她又先后投資了多家公司,并在日后創立了中治九緯教育集團。今天的王珊之所以成功,和當時毅然決定轉行,敏銳洞察機遇,并迅速轉變身份,學習適應的能力有很大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