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0月2日電 題:安徽自貿試驗區兩周年:外企“加碼” 營商環境成“養料”
作者 儲瑋瑋
“從一塊光禿禿的土地到現在寬敞明亮的工業園,本應2年的工期,我們用了不到10個月。”談及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安徽自貿試驗區”)的發展,“高效便利”讓安徽信義智能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燕頗為稱贊。
創建于1988年的港資企業信義集團,是全球玻璃產業鏈的主要制造商之一。2021年,信義集團擴大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的投資規模,成立旗下子公司安徽信義智能機械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下同),負責生產玻璃堆垛鋪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以及玻璃深加工無人車間的研發應用與推廣。
“有問題必受理,有受理必有結果,給了企業家十足底氣。”姜燕說,作為“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承諾制”政策的受益者,企業在正式拿地后只需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承諾便可開工,審批環節和項目建設同步進行。
“10個月的速度”,也是安徽自貿試驗區優越營商環境的生動寫照。在姜燕看來,安徽是中國制造業大省,正大力推動智能制造業發展,工業基礎深厚,新興產業發達。“營商環境是‘養料’,直接影響企業這棵‘樹’的成長速度和結果。”
兩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雙向投資提質增效,重點企業相繼增資擴股,帶動安徽制造業利用外資大幅增長。今年1-8月,該省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7.7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該省制造業占外資比重高于全國30.5個百分點。
今年是德國大陸集團“扎根”中國的第27個年頭,1995年,該集團進入中國市場,蕪湖工廠同年落地。2012年,其獨資控股企業大陸汽車車身電子系統(蕪湖)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掌握了集群化的核心技術,成為大陸集團用戶體驗事業群在全球范圍內首家一站式工廠。
“自貿區的建立正成為安徽發展新的焦點。”大陸汽車車身電子系統(蕪湖)有限公司總經理任俊杰說,近幾年,公司不斷加大新產品研發和固定資產投資,每年投入營收的14%,用于創新產品的研發。
據任俊杰介紹,目前,公司正在研發智能化高端顯示儀表向全球銷售,其體積大、單件質量重,將會增大海運成本,而安徽自貿試驗區的江海聯運、中歐班列、蕪宣機場的立體化運輸模式,為企業提供了更多便利渠道。
疫情之下,企業面臨運價上漲、原材料及成品貨物的物流運輸困難。當地部門一事一辦,特事特辦,在保證疫情防控的條件下,批準閉環生產,助企業順利完成異地原材料出貨,保證貨物及時流通與交付。
“我們有信心在2024年實現銷售額50%的增長。”任俊杰說,安徽區位優勢的輻射,促進企業更快發展,作為汽車行業的跨國零部件供應商,相信城市的吸引力會為企業帶來更好的資源配套和更為便捷的國際貿易。
據安徽省商務廳廳長、省自貿辦主任方旭介紹,安徽自貿試驗區揭牌建設兩年來,累計入駐企業2.5萬家、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實現進出口2993億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26%的進出口額、10%的實際利用外資、4%的新設企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