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麗水11月23日電(傅飛揚)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為茶人頒獎、發布全國首個荒野紅茶團體標準、五款荒野茶產品亮相……日前,浙江麗水舉行中國·麗水首屆“三茶統籌 助力共富”暨麗水荒野茶發布儀式(下稱:發布儀式),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建言獻策,賦能茶產業發展。
麗水有近2000年的產茶歷史,在三國時期就是重點產茶地之一。如何進一步活化“茶經濟”,讓更多民眾切實受惠是當地不斷探索的命題。而發布儀式上亮相的五款荒野茶產品正是其中之一。
何謂荒野茶?據了解,近年來麗水緊跟市場需求,挖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開采來自深山、遠離肥藥的百年古樹鮮葉,并通過現代工藝生產出野放紅茶、精品白茶等荒野茶產品,以此推動茶產業迭代升級。
慶元縣委書記蔡昉介紹說,該縣荒野茶市場均價已達到2000元每斤,目前擁有荒野茶生產經營主體17家,帶動輻射1100多名茶農增收,畝均收益可達1.6萬元。
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規范荒野茶發展,使其成為一條新穎且穩定的農民致富之路,麗水市生態農業協會提出并發布了全國首個荒野紅茶團體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據悉,該標準規定了荒野茶的術語、定義、產地環境、原料、加工基本要求、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產品質量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簽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內容。
中新網記者觀察到,對于荒野茶的探索僅是麗水實踐“三茶”(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新理念的一環。
以茶文化為例,近年來,麗水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在積極開展茶葉制作手工技藝傳承和茶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同時,當地推動傳統茶文化復歸與“茶旅融合”,培育形成了一批茶工坊、茶民宿、茶莊園、茶特色鎮、茶特色街。
“我們還舉辦了還原麗水宋代碼頭場景的水韻市集、與露營結合的‘無我茶會’以及‘宋韻雅集’,用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展現麗水茶文化。”麗水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就茶產業而言,麗水已形成綠茶為主體,紅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黃茶“六茶共舞”新局面,初步構建了以市域茶葉品牌“麗水香茶”為主體,包含松陽香茶、景寧惠明茶、縉云黃茶、遂昌龍谷茶、蓮城霧峰、龍泉紅、慶元荒野茶、青田御茶、云和仙宮雪毫的品牌格局,當地浙南茶葉市場亦獲得“中國綠茶第一市”稱號。
“近年來,松陽以茶產業為主導的電商經濟風生水起,縣域網絡零售額從2016年的10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1億元,年均增長8.2億元。”松陽縣委書記莫靚說。
此外,在茶科技領域,麗水建成了國家茶產業技術體系麗水試驗站、浙江省茶樹種質資源圃,該市茶園良種化率已達85.3%,香茶循環滾炒工藝、機采機制、茶粉加工等技術引領行業。同時,當地初步構建起以茶葉為主體,茶飲品、茶日化品、茶保健品等多產品共同開發的新格局,以科技力量推動茶產業從“農”字號向“制”字號轉型發展……
對于家鄉茶葉的諸多變化,龍泉市巖樟鄉鄭莊村村民葉光明深有體會。
2013年,經過考察,葉光明認為老家鄭莊村的水源、溫差、光照等環境都很適合茶葉生長。因此,他流轉了100多畝野生茶園并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多年嘗試、學習、積累后,他的合作社面積已經拓展至200多畝,產品涵蓋紅茶、野茶等多個品類。
如今,葉光明的茶葉不僅銷往山東、上海等地并深受客戶喜愛,也拓寬了當地民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路子。“沒想到小小一片茶,不僅對生態環境影響小,還讓我進一步發掘了綠水青山背后的‘金山銀山’。”他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麗水茶園面積超60萬畝,茶葉產量4.7萬噸,茶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50億元,帶動就業30多萬人。(完)